导读:路径之外,更大的逻辑在于:政策及其表征的权力,不只是强制和阻止,它也是生产性的。它生产新的话语、新的类型、新的对象,它构成新的实践和新的生态。
国家医保局已挂牌两周年。两年前的5月31日,在北京西城月坛北小街,国家医保局正式挂牌办公。此后的两年中,医保基金监管、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调整、DRG付费等一系列政策在这里研究、制定、推出,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作为监管方的医保局,成为产业中最耀眼的创新者,给未来医疗带来了增量与想象。
通过对50条重磅政策的梳理和行业人士的采访,发现国家医保局改革的这样一种路径:医保局在做好医保基金“开源节流”的监管工作后,会以支付方的角色去撬动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未来在建立多层次保障的医疗支付体系的同时,一个创新医疗服务体系也将随之建立。
路径之外,更大的逻辑在于:政策及其表征的权力,不只是强制和阻止,它也是生产性的。它生产新的话语、新的类型、新的对象,它构成新的实践和新的生态。
两根曲线
早在2014年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和人民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称,到2024年,“医保基金将面临结余亏空7353亿的严重赤字。”
这个预测有一定的依据,年年大幅增加的医疗支出牵动着人们的心。
在2014年,医保收入9687亿元,支出8134亿元,随后的几年中,医保压力不断增大。到2018年,医保支出增速为22.08%,医保收入增速为17.61%。两条曲线交叉了,医保支出增速第一次超过了医保收入增速。
如果以2018年的医保数据(收入和支出数据、收入增长率和支出增长率)作为常量,去计算未来增长趋势,那么医保支出资金将在2023年超过医保收入资金,医保资金运行开始收不抵支。
医疗事关国计民生,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不想看到两条曲线相交后逆向运行,谁都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
在以前的体制里,医保资金的监管分散在四个部门的手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的医保由人社部管理,新农合由卫计委管理,医疗救助由民政部管理,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在发改委。要真正统筹管理,就必须将这些职能整合,成立新的管理部门。这种整合,不仅可以使医保基金得到充分的管理和调控,还可通过超级支付方的身份去做推动行业变革等一系列事情。
此外,医改进入深水区,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的支点和着力点,以抵达更深层次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医保局诞生了。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大改革,顶层设计出台;5月,国家医保局正式挂牌办公。
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它将做什么?
50条政策
2018年7月初,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上映以来民众反映热烈,关于药价高昂等问题的讨论一度冲上热搜和头条。国家医保局或许是借着民意的契机(联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它成立以来的第一条重磅政策,《关于开展抗癌药省级专项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
当然,或许只是响应民意抑或许两者毫无关系。这个世界,常常总是这样,事物彼此关联而又彼此分离,你很难将两件事情的关系说清。
以抗癌药的集中采购为开始,医保局开启了全面的改革浪潮。
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政府文件”一栏的公示数据,动脉网通过统计和分类,得到诸多启示:
(注1:国家医保局官网“政府文件”公示栏在成立后共有54条文件,其中有4条是别的监管方所发布,故未列入本次统计,重要政策将在文中单独列出和讨论。注2:部分政策往往会涉及多个领域,本文分类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吻合于政策的所指,敬请读者留意。)
在挂牌办公以来的两年内,国家医保局独立或联合其它部门共发布了50条政策。13条属于政府事项和工作通知,如《关于加强医疗保障系统行风建设的通知》、《国家医疗保障局行政执法事项清单(2020年版)》等。
在政务事项和工作通知以外,其它的37条重磅政策,给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