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注意!医疗器械行业要变天!国家政策力推,超1/3国产替代 “缺口
注意!医疗器械行业要变天!国家政策力推,超1/3国产替代 “缺口
来源:今日头条

在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在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中这一话题经久不衰。近期,国家财政贴息政策支持以及集采政策边际转暖,为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注入强劲动力,加速行业放量,而当前超三分之一器械产品国产替代率不足半的现状,这波机遇别错过。

一、政策 “组合拳” 出击!2025 年国产医疗器械迎来黄金发展期

1、《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2025年6月20日审议通过):含优化审批、健全标准等十项措施,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影像等高端器械创新,将加快相关标准发布与技术委员会筹建。

2、《四川省推进创新医疗器械融合应用试点实施方案》此前该方案印发,明确试点由1家本省医疗机构和1家省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联合牵头申报。(2025年5月公布首批试点):由省内医企联合申报试点,首批涉及40款创新器械,后续将支持建设联合实验室等,推动全链条创新。

3、《2025 年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2025年5月26日发布):鼓励创新药械研发,完善价格、入院、支付机制,延续此前支持创新产品审评、推广、医保支付等政策。

4、《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2024年12月发布):明确本国产品认定标准,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报价享20%价格扣除优惠,促国产器械推广。

二、国产器械占比,持续加速

截至2024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不含体外诊断试剂)1170个二级产品类别里,国产化率超75%的产品达67.01%,涉及784项二级类别。同时,国产化率超50%的二级类别数量显著增长,从2020年的872项攀升至2024年的1011项,国产替代进程持续加速。

三、市场格局与替代基础

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细分占比(2020年数据 )看,

医疗设备占据59.0%的份额,是核心领域;

低值耗材、高值耗材、IVD(体外诊断)分别占12.6%、16.9%、11.5% 。

不同细分领域国产替代进度差异显著,这既受技术壁垒、市场竞争格局影响,也与临床需求、政策导向关联紧密。

四、各领域国产替代进展

01高替代率领域:逐步筑牢根基

输液器、创护耗材领域,国产替代率高达95%,洁特生物、拱东医疗等企业凭借成熟技术与成本优势,在市场站稳脚跟,满足临床基础需求。

DR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也表现亮眼,替代率92%,万东医疗、联影医疗等企业突破技术,产品性能与进口差距缩小,助力医疗机构设备升级。

监护设备替代率78%,迈瑞医疗等龙头企业产品覆盖多场景,从急诊到病房,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提供可靠国产方案;

冠脉支架替代率78%,乐普医疗等企业推动产品迭代,在心血管介入领域打破进口垄断,降低患者治疗成本。

02中低替代率领域:技术攻坚与突破

快速检测、骨科脊柱耗材替代率均为40% ,英诺特、大博医疗等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针对不同检测需求、骨科临床应用场景,优化产品性能,逐步提升市场份额。

生化检测、免疫检测替代率30%,迪瑞医疗、安图生物等企业在试剂研发、仪器适配性上发力,试图突破进口品牌长期占据的中高端市场。

超声仪器、骨科关节耗材替代率28%,开立医疗等企业在超声成像技术、关节假体设计制造上追赶,缩小与进口产品差距。

CT 设备替代率22% ,联影医疗等企业以高端研发为突破口,在成像精度、扫描速度等核心指标上提升,打破进口设备在高端影像领域的优势。

03低替代率领域:挑战与潜力并存

内窥镜替代率仅10% ,开立医疗等企业虽有布局,但在精细成像、复杂操作适配性上仍需突破;

心脏起搏器替代率6% ,技术壁垒高,国产企业在电池续航、信号传导精准度等关键技术上亟待攻坚,不过这也意味着巨大提升空间,一旦实现突破,将改写市场格局。

五、政策驱动与产业机遇

国家财政贴息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产升级;集采政策边际转暖,一方面通过量价博弈让国产优质产品更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提升质量与性价比。

当前超三分之一器械产品国产替代率不足半,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国产企业可聚焦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成本控制,在不同细分领域逐鹿,填补市场空白,实现从“可替代” 到 “优替代”“全替代” 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