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除了大熊猫,仿佛没有人可以驾驭黑眼圈。
“当代夜猫子”的标识,就是眼下那两圈乌黑。可是同有黑眼圈,有些人是“货真价实”地真熬夜了,而有些人却十分委屈,自己明明睡得挺早的,为啥还是有黑眼圈呢?
01.你的黑眼圈,可能不是熬夜造成的
看似一样的黑眼圈,其实各有各的“黑法”。根据黑眼圈的形成原因,临床上多分为以下4类:色素型、结构型、血管型、混合型。
1. 色素型
由于眼周表皮或真皮色素增加,表现为棕灰色或黑色,下拉下眼睑后黑眼圈区域会随之扩大,并且颜色不会变淡。通常多见于眶周过敏性疾病、损伤等疾病诱发的炎症反应,从而诱导表皮或真皮浅层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
此外此型黑眼圈的发病还受遗传、环境(比如化妆品残留)及内分泌(如艾迪生病)等罕见因素影响。
2. 结构型
这种类型是因为眼部皮肤松弛,眼袋膨出后形成下眼睑阴影。通常拉一拉眼眶周围的皮肤,黑眼圈就消失了。
这种黑眼圈基本跟衰老有关,所以往往也不单独出现,还可能伴有泪沟、皮肤松弛下垂……
3. 血管型
这种黑眼圈才真的跟熬夜有关系。血管型黑眼圈是眼周血液淤滞或眶周皮肤变薄、使青紫色的血管透过皮肤显现,所以呈现出眼周“发黑”。
4. 混合型
顾名思义,这种黑眼圈就是混合了上述几种类型的加强版……祝贺你,你就是那位“天选黑眼圈之子”。
02.不同类型的黑眼圈怎么去除?
黑眼圈虽然不痛不痒,但却影响颜值!如何去除黑眼圈也成了一大难题。
实际上,黑眼圈也要分类型“对症下药”。你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黑眼圈分型判断后,再选择下面的方法缓解和治疗。
01色素型
皮秒激光治疗:皮秒是目前祛黑眼圈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淡化眶周皮肤色素,提升肤色。
使用功效性化妆品:色素型黑眼圈可以选用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酰胺的化妆品,等可以减少黑素合成和/或改善血液循环。
使用防晒霜:做好防晒,可减少黑素的沉积,起到预防作用,记得出门前做好物理防晒(戴帽子、口罩等),或者擦防晒霜。
外用药物:目前色素型黑眼圈常见外用药物的有氢醌、维 A 酸类、 维生素 C、维生素 E、曲酸、壬二酸等。但外用药物治疗的见效时间长,长期使用容易刺激眶周皮肤,建议听医生建议,不要自己随意用药。
02结构型
上面说过,结构型黑眼圈主要因为眼袋、泪沟、皮肤下垂等造成的阴影导致,想去掉就得针对不同部位改善。
充填治疗:通俗来说就是哪里凹陷填哪里。比如泪沟导致的黑眼圈多填充透明质酸;眼眶下脂肪减少,可通过自体脂肪或软组织填充剂改善。
激光治疗:目前激光是在美容、抗衰老上常用的治疗方法。点阵、射频等激光可以改善皮肤松弛老化的问题,并且不良反应少,康复速度较快。
03血管型
睡眠规律:不熬夜只是基本操作,还需要保证睡眠规律(最好可以每天固定时间入睡和醒来)、睡够7~8小时。长期坚持,血管型黑眼圈可能会减淡许多。
外用药物:10%的维生素C乳液可以加快胶原合成来增加皮肤厚度,可遮盖血管颜色。在药物选择上,可询问医生意见。
理疗手段:有研究发现热敷、按摩、眼部刮痧等理疗手段也可以减轻水肿,加快血流等途径淡化黑眼圈。
充填治疗:针对皮肤薄的血管显色,可以用自身脂肪或软组织填充剂填充在眼睑下的位置,可以起到遮盖血管的作用。
04混合型
混合型黑眼圈,因为原因多样化、复杂化,采取单一的治疗方式往往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上通常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案。
03.长期黑眼圈,还可能是疾病信号
1.鼻炎:鼻子有过敏炎症反应时,鼻甲肿大、压迫,导致下眼睑的静脉回流不畅,出现血管淤血、扩张。眼眶下方水肿发黑,看起来就像没有睡醒的黑眼圈。
2.皮炎:如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瘙痒引起搓揉,导致眼睛周围产生炎症后引起色素沉着。
3. 能使眼睛局部肿胀的疾病:如甲亢相关的眼病、眼球异物、肝肾疾病等,都有可能引起黑眼圈。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凭黑眼圈就认定自己是不是有相关疾病,这里典哥也只是给大家提个醒。如果出现明显变化伴有其他症状,那么别大意,尽快去医院请医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