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20年8月28日首期“樱花皮肤健康论坛”举办至今,已开展活动76期。据论坛发起人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介绍,论坛每期邀请2位主讲嘉宾、4位讨论嘉宾与会,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本期整理第五季第三期(总第71期)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聚焦炎症,共病易管:从系统性炎症机制看银屑病共病临床管理
近年来,银屑病被视为以辅助性T细胞17亚群(T helper 17 cells,Th17)主导免疫异常为核心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不局限于皮肤,还波及多器官系统,形成复杂的共病谱系。深入理解其免疫机制,有助于共病识别与个体化管理的推进。
系统性炎症机制与共病发生的免疫基础
银屑病是一种以第三型免疫反应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3等因子在先天与适应性免疫间构建炎症通路。炎症不仅局限皮肤,还可通过循环系统扩散至全身,影响血管、神经及代谢系统。系统性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IL-17可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在神经系统中,炎症可破坏血脑屏障,诱导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进而升高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风险;代谢方面,IL-17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银屑病皮损面积越大,糖尿病风险越高。
银屑病共病谱系
银屑病共病涉及肌肉骨骼、代谢、心血管、神经精神与胃肠系统。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为最常见共病之一,亚洲患病率约14%,其进展经历临床前期至典型发病期,早期使用生物制剂或延缓病情发展。银屑病还与肥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重度患者控制高血压更困难,肥胖风险提高。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常见,自杀风险亦增;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风险升高,二者共同涉及IL-12/23通路。
管理策略与多学科协同挑战
共病管理需依赖系统性炎症控制与早期识别,倡导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建议轻症患者每年、重症患者每半年进行共病筛查,指标包括血压、血脂、冠脉钙化评分、抑郁评估及PsA风险问卷。治疗策略应根据共病类型调整:合并PsA者可首选TNF-α或IL-17抑制剂,合并IBD者避免使用IL-17抑制剂;精神共病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环孢素时需监测血压。
生物制剂除改善皮损外,还可降低系统性炎症。研究指出,TNF-α拮抗剂可将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降低53%。此外,人类白细胞抗原C06:02等位基因(Human Leukocyte Antigen-C06:02,HLA-C*06:02)监测及血药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决策依据,特别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主动TDM可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
总之,银屑病共病管理应基于免疫机制,结合MDT与精准医疗,实现从表征管理向病理控制转变。未来研究应深入分子机制,开发预测模型与靶向疗法,以改善长期预后。
炎症性肠病的皮肤表现和对策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未定型IBD。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血及体重下降,常伴有全身症状及多种肠外表现。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肠道菌群失衡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IB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肠外表现的检出率亦逐渐提高。IBD可累及皮肤、眼、关节、肝胆系统等多个器官,其中皮肤表现尤为常见。常见皮肤相关表现包括坏疽性脓皮病、结节性红斑及Sweet综合征等。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IBD明确诊断前即出现肠外表现,提示皮肤表现可能在疾病早期即作为预警信号出现,需临床高度重视。据报道,约74%的肠外表现出现在疾病确诊后8~15年不等的时间内。
皮肤表现的类型及潜在机制
IBD相关皮肤表现可大致分为三类:(1)炎症机制相似的疾病,如坏疽性脓皮病与Sweet综合征,其发病可能与交叉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及淋巴细胞归巢等机制有关;(2)组织学相关表现,如皮肤克罗恩病及口腔黏膜克罗恩病,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3)治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包括生物制剂诱发的银屑病样皮疹、湿疹、痤疮等“矛盾反应”。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抑制剂引发银屑病的机制可能与免疫细胞激活异常、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以及遗传易感位点的激发有关。
治疗及应对策略/span>
目前,对于IBD及其皮肤表现的治疗尚无统一规范,主要依赖临床报道与专家共识,相关指南为辅助。糖皮质激素可作为应对重症皮肤表现的基础治疗手段。在生物制剂的选择方面,针对同时患有IBD和银屑病的患者,推荐使用乌司奴单抗、阿达木单抗和英夫利昔单抗;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通路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及布罗达单抗则不推荐用于合并IBD的患者。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为疾病机制与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了新视角。研究显示,银屑病与IBD在IL12B、IL-23R、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通路上存在共享的易感基因;而结节性红斑与IBD相关的GWAS信号则聚焦于氯通道辅助蛋白2(Chloride Channel Accessory 2,CLCA2)、淋巴细胞抗原75(Lymphocyte Antigen 75,LY75)等位点。这些发现为未来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