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阿米巴角膜炎作为一种相对罕见却极具威胁性的眼部感染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严重,包括剧烈的眼部疼痛、充血、视力模糊、光过敏、流泪以及眼部异物感等症状。若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不仅可能导致角膜瘢痕形成,还可能引发视力丧失,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接受角膜移植手术以挽救视力。因此,早期识别、准确诊断以及及时采用抗阿米巴药物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在第42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ESCRS 2024)上,葡萄牙波尔图圣若昂医院中心的Ana Margarida Ferreira就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以及预后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病情复杂,预后挑战重重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一种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性角膜感染,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近期数据表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全球年发病率约为23561例/年,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目前,已确认的棘阿米巴属种类超过20种,其中至少有8种能够引发角膜炎。由于对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理解,加之棘阿米巴原虫形成的囊肿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使得治疗过程尤为棘手。尽管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棘阿米巴角膜炎的预后依然不容乐观。研究显示,诊断延迟及病情晚期就诊与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此外,局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导原则。因此,深入探究棘阿米巴角膜炎的预后因素,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循证医学,揭示预后关键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棘阿米巴角膜炎的预后情况,Ana Margarida Ferreira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纵向研究。研究选取了2010年3月至2022年10月期间,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确诊的51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涉及51只眼睛,所有患者均为隐形眼镜配戴者。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最终BCVA是否达到或超过1 logMAR为界限,将患者分为视力良好组和视力不良组,并对比分析了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方案及并发症情况。其中,早期诊断定义为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开始棘阿米巴药物治疗的时间≤14天,晚期诊断则为15天及以上。
研究结果显示,在纳入的51只眼中,31只(60.8%)展现了良好的视觉预后,这些患者普遍年龄较低(30.5±9.0 vs. 42.3±15.8;P=0.020)、初始BCVA较好(0.8±0.7 logMAR vs. 1.3±0.9 logMAR;P=0.047),早期诊断率较高(45.2% vs. 5.6%;P=0.004)。相比之下,视力预后不佳的20只眼(39.2%),其中12只甚至接受了眼球摘除术,这部分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初始视力较差,且诊断和治疗时机较晚。此外,视力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视力良好组(90% vs. 61.3%;P=0.031)。进一步的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早期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OR=19.78,95%CI=2.07–189.11,P=0.010)和治疗性上皮清创术(OR=19.02,95%CI=3.27–110.57,P=0.001)是预测良好视力结果的重要因素。
早期干预,清创为要
综上所述,Ana Margarida Ferreira及其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的视力预后与早期诊断、治疗性上皮清创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早期识别症状、迅速确诊并启动抗阿米巴药物治疗,结合必要的治疗性上皮清创术,是提升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视力预后、减少并发症风险的有效策略。未来,随着对棘阿米巴角膜炎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索,以及新型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相信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