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适合或拒绝进行血管内取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可能是可替代的治疗方法,《柳叶刀-神经病学》(The Lancet Neur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表示,重组人尿激酶原在达到良好功能结局方面非劣于阿替普酶,并且安全性终点上未见组间差异,可以将重组人尿激酶原作为阿替普酶的替代产品。
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PROST-2):一项3期、开放标签、非劣效、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背景
尿激酶动脉给药已被证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一种有潜力的溶栓治疗方式。在全球溶栓药物短缺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评价不符合取栓条件或拒绝取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静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非劣效于静脉注射阿替普酶。
方法
PROST-2是一项在中国61家研究中心开展的3期、开放标签、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纳入了18岁以上、发病4.5小时之内、不符合取栓条件或拒绝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接受静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15 mg静脉推注,随后30分钟内给予20 mg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阿替普酶(0.9 mg/kg,最大剂量90 mg;首先推注10%,剩余剂量持续滴注60分钟)。主要疗效终点为意向分析集(ITT)中在盲态下进行评估的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达到0分或1分的患者比例,非劣效性界值设定为相对风险比为0.93。主要安全性终点是36小时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本试验登记于 ClinicalTrials.gov(NCT05700591),目前试验已完成。
结果
自2023年1月29日至2024年3月14日,试验共计随机入组1552例患者,其中775例患者接受了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777例接受了阿替普酶治疗。试验结果显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775例患者中558例(72.0%)达到主要疗效终点(90天mRS:0或1分),阿替普酶组777例患者中534例(68.7%)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相对风险比,1.04;95%置信区间[CI]为0.98至1.10;非劣效检验P<0.0001)。接受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的患者中,36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替普酶组(2/770例[0.3%] 对比 10/775例[1.3%],风险差异为-1.0%;95%CI为-2.1至-0.1;P=0.021),7天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也低于阿替普酶组(4例[0.5%] 对比 16 例[2.1%];风险差异为-1.5%;95%CI为-2.8至-0.4;P=0.0072)。两组7天内的全因死亡率未见显著差异(重组人尿激酶原组5例死亡[0.6%] 对比 阿替普酶组13例死亡[1.7%];风险差异为-1.0%;95%CI:-2.3至0.1;P=0.060)。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组人尿激酶原在达到良好功能结局方面非劣于阿替普酶,并且安全性终点上未见组间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作为阿替普酶的替代产品,用于治疗适合接受静脉溶栓但不适合或拒绝进行血管内取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