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被称作“被遗漏的癌症”,全球有10%的育龄女性患有此病,但目前的治疗水平很低。《柳叶刀》(The Lancet)社论指出,为了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各国政府除了积极施加干预措施外,还要满足当下需要,改变围绕女性、疼痛和月经的文化观念。
Nature Genetics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子宫内膜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全面的转录组图谱,揭示了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生理过程的最新信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疾病,表现为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在子宫腔外生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不尽相同,但许多女性会出现经期剧烈疼痛,并伴有其他妇科及全身症状,如大量出血、受孕困难以及疲劳。细胞图谱有助于确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并有望为新型诊断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尽管该最新进展的前景广阔,但基础科学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因病因不明且诊断延误时间长,子宫内膜异位症被称作“被遗漏的疾病”;全球有10%的育龄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目前的治疗水平却低得令人难以接受。只有获得诊断,才能接受治疗,但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所需时间过于漫长。在英国,58%的女性称,在接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任何检查之前,她们都需要多次往返就诊,全球范围内的等待确诊时间平均7-9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女性会经历慢性疼痛(美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女性患者表示曾因此缺课或旷工),同时伴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
腹腔镜检查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确诊的关键,但由于需要外科手术干预,腹腔镜检查费用高昂且难以获得。因此,在获得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服务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少数群体更难以得到诊断。在一项多国家Meta分析研究中,黑人女性得到诊断的可能性比白人女性小50%。中低收入水平国家的相关数据很少;虽然有报告称接受腹腔镜检查后的诊断率很高(在尼日利亚高达48%),但患病率往往低于高收入水平国家,这提示诊断方面的差距使患病率被低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大致包括手术切除组织、激素治疗或镇痛——这些方法几十年来基本未变且仅对症治疗,效果各异。手术的等待时间往往很长,且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50%。激素治疗通常会因副作用被叫停,且不适用于有生育意愿的女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长期不佳,凸显了女性健康差距的深远影响。数十年来,资金和科研方面的忽视扼杀了医学创新,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阻碍女性获得最佳照护。尤其是当痛经被广泛地正常化,再加上对月经和其他症状(如性交痛)讨论的禁忌,许多女性不及时寻求医疗干预,或者根本不寻求医疗干预。即使她们去寻求了帮助,症状也常常被忽略或轻视。目前有大量高收入国家的相关数据,但同时也迫切需要中低等收入国家在这方面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