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三个不一致”
心律绝对不整、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拙(脉率<心率)
房颤优化的临床路径
a . 抗凝/预防卒中 (抗凝/避免卒中) 除低风险患者外,其余患者应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卒中的发生;
B. 更好的症状管理 (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 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措施更好地控制心室率和心律;
C. 心血管合并症优化 (cardiovascular and comorbidity optimization) 加强对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其他并发症的干预和生活方式如戒烟、减肥、避免饮酒过量以及适当运动等的管理。
哪些房颤患者需要抗凝?
所有 急性房颤患者应用CHA 2 DS 2 -VASc-60评分评估 血栓栓塞风险高 、或 拟复律 的患者均应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绝对禁忌证除外,如严重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小于50×10 9 /L、新近颅内出血等) [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 。
新诊断房颤但未抗凝治疗或未接受标准剂量抗凝治疗的患者,若无禁忌证,可先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直至经过充分评估且已经开始口服抗凝药治疗 [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B] 。 老年患者因为出血风险,优先选择低分子肝素,但应注意其肾功能下降,需要根据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rCl)调整剂量或调整用药间隔。
抗凝治疗的时机?
复律前后!
除非紧急抢救,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48h,在 复律前 应充分抗凝治疗3周即INR处于治疗范围,或根据情况使用负荷量抗凝药物后转复。 经TEE检查证实左心房和左心耳无血栓者,可在充分抗凝下尽早复律。 复律后 ,至少抗凝治疗 4周 [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B] 。
具体用什么?
抗凝药物包括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NOAC等。
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易于管理,作用直接、快速, 推荐用于急性房颤抗凝治疗 。
华法林 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而起作用,其最大疗效大多需要连续用药4~5天后才能达到(因此, 急诊复律后不宜首选华法林 ),停药5~7天后抗凝效果才完全消失。
服用华法林时,起始量从1.5~3 mg开始,INR目标范围一般在2.0~3.0之间(>65岁NVAF患者也可考虑在1.5~2.0之间),INR处于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TTR)应>70%。一般3~5 d监测一次INR,INR稳定后,可延长监测间隔至4周。 华法林临床管理有一定困难,如治疗窗窄、剂量调整与监测问题,容易受到多种药物、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等。因此,非正在服用华法林抗凝的急性房颤患者不推荐首选华法林抗凝。
近年来,NOAC正逐渐取代华法林而成为房颤抗凝治疗的首选。NOAC仅作用于凝血瀑布中的单个靶点,抗凝效果确切,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量效关系良好、药物间相互作用少、无需监测抗凝强度、有特异性拮抗药物等优点,临床应用与管理相对简单,目前已广泛用于非瓣膜性房颤(NVAF)[推荐级别Ⅰ,证据级别A]以及没有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栓栓塞预防。在开始NOAC治疗前,应对患者的卒中与出血风险、肝肾功能等临床状况进行评估,75岁以上、CrCl小于60 ml/min或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应缩短随访间期,严重慢性肾病(CrCl 15~30 ml/min)患者,可减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