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复杂的内镜下操作,麻醉的支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支持措施。其中,全身麻醉对于相关内镜下操作的益处已被广泛报道,包括提高内镜操作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围术期舒适度等。特别是对于通常以门诊手术或日间手术形式开展的内镜操作而言,麻醉过程的效率对诊疗量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提高内镜操作时麻醉过程的效率是相关医疗机构运营内镜诊疗活动的关键任务。
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已被一些回顾性研究证实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内镜医师通常能在1分钟内完成气管插管。因此,这种方法的临床价值有必要进一步通过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研究简介
美国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ERCP术前由内镜医师辅助进行气管插管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成功率高、速度快和安全性高的优点。此外,这种方法还有助于提高内镜中心的诊疗效率。文章发表于《消化内镜》[Gastrointest Endosc. 2023 Sep;98(3):441-447]杂志9月刊。
为了提高ERCP过程中全身麻醉实施的效率,研究机构提出了一种由内镜医师操作的内镜辅助气管内插管方法。该方法需要内镜医师与麻醉医师进行合作,由内镜医师将外部套有气管插管的超细胃镜推至气管内,通过监视器,确认将气管插管送至气管分叉的位置,随后撤回超细胃镜,再继续进行其余全身麻醉流程和ERCP操作。
该研究纳入年龄18岁以上,需要接受全身麻醉下ERCP的患者,并按照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气管插管组(对照组)和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组(试验组)。该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为两组的“术前准备时间”,具体含义是指从患者进入操作间至ERCP操作镜身到达十二指肠时所需的时间。次要指标包括气管插管所需时间、患者术后不适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等。
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该研究共招募45例接受全麻下ERCP的患者,其中22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标准气管插管组,23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组。
结果显示,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组患者的中位“术前准备时间”显著短于标准气管插管组的患者(8.2 min vs 29 min,P<0.0001)。同时,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组的中位气管插管所需时间也明显短于标准气管插管组(0.63 min vs 2.85 min,P<0.0001)。此外,相较于标准气管插管组,接受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的患者出现咽痛的比例也更低(13% vs 50%,P<0.01)。23名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组的患者均插管成功,也未发生过低氧状态。
综上所述,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因其显著的高效性可以提高ERCP操作中麻醉过程的效率。
研究者说交“插”协作,助力高效ERCP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协作的消化内镜麻醉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如今,消化内镜的诸多操作已经与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的性质相似,必须在麻醉下完成;其麻醉目的也和外科相同,即保障患者的安全、防止相关并发症、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操作条件以及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并且,消化内镜诊治的病种、手术方式、体位、并发症、气道管理等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ERCP操作相关的麻醉管理就是其中的代表。
ERCP技术最初被用来诊断胆道疾病,后来逐渐发展到胆道及胰腺疾病的治疗,是消化内镜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内镜技术。与一般内镜治疗相比,ERCP的操作时间更长、麻醉风险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麻醉下行ERCP能增强患者的耐受性,也为消化内镜医师创造最佳的诊疗条件。因此,麻醉流程的管理已成为相关医疗机构进行ECRP诊疗活动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麻醉的支持下,ERCP操作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然而,麻醉过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ERCP诊疗活动的效率。特别是在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ERCP患者,其“在诊室内”的时间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被用于气管插管的。因此,一些研究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ERCP操作中麻醉流程的改良。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由内镜医师辅助进行的气管插管的用时比标准气管插管显著缩短了超过75%(由2.85 min缩短至0.63 min,P < 0.0001),而从患者进入操作间至ERCP操作镜身抵达十二指肠时所需的时间缩短了68%(由29 min缩短至8.2 min,P < 0.0001)。
研究者认为,改良麻醉流程可以节省内镜中心全身麻醉下进行的ERCP手术时间。平均每10台手术可以节省3.6小时,从而每天可以进行额外4台ERCP检查。此外,在该研究中,内镜医师在辅助气管插管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且没有发生因不当气管插管而引起的低氧事件,内镜医师能够准确地将气管导管放置在气管隆嵴以上的位置。
相反,在标准气管插管组中,两位患者曾出现低氧事件:一次是由于困难气道,使用传统喉镜插管失败,需要更换为视频喉镜插管;另一次是由于气管插管意外插入右主支气管插管。
该研究还观察到,在内镜医师辅助气管插管的患者中,术后咽痛的发生率仅为标准气管插管组的三分之一(13% vs 50%,P < 0.01)。原因可能是使用超细胃镜外套气管导管,通过直视监控将气管导管插入声门和气管的过程比使用传统喉镜插管对咽部的损伤更小。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若想通过此方法进一步提高内镜诊疗工作的运转效率,则要求相关医疗机构配备有足够数量的超细胃镜以满足连续操作的需要,这无疑会增加设备购买和洗消处理的成本,因此这种方法的实现对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有一定的门槛,尚不利于在一些基层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推广。此外,由于这种方法会将消化内镜插入气管,从理论上讲存在增加吸入性肺部感染的风险,所以术前应详细地向患者交代病情,并且避免对高龄或免疫缺陷状态等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应用本方法。
总而言之,本研究所报道的由内镜医师辅助的气管插管技术具有可靠的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并且能显著提升ERCP术前的麻醉准备效率,通过强化麻醉医师和内镜医师的合作,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内镜诊疗工作的效率,值得在有条件开展相关技术的内镜诊疗中心尝试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