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模式取得革命性突破,以抗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方案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是导致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出现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的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因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变,且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高达25%至50% [1]。由于其诊治的复杂性,今年我国相继发布了《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诊治专家共识(2022)》和《儿童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遗传检测和咨询专家共识(2023)》[2-3],旨在指导临床实践,提升儿科医师对CHI的诊疗水平,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本报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接受采访,以两部共识的执笔专家的身份,结合共识内容,全面分析CHI在临床诊治中的难点和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报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携方文峰教授,从一线到耐药,从单药到联合,从晚期到早期,从辅助到新辅助,全面盘点2023年度NSCLC免疫治疗最新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突破方向,内容翔实,不容错过!
精准出击!-两部共识助力解决CHI痛点
罗飞宏教授明确指出,两部共识文件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儿童罕见病CHI在临床诊疗中的关键难题,为临床实践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指南,从而提升CHI的治疗效果。
CHI的诊断极具挑战性。首先,该疾病的病因错综复杂,仅约60%的病例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识别出致病基因,但由于遗传检测的周期长及现有技术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快速确诊的能力。此外,还有大约40%的病例由于技术限制而无法检测到致病突变。其次,CHI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尤其是低龄患儿往往表现出体温不升、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再者,尽管血清胰岛素水平是诊断CHI的关键指标,但检测的准确性并不理想,当将日本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用于中国儿童时,其特异性不足50%。
CHI的临床治疗同样面临多重挑战。第一,CHI的致病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导致患儿对治疗药物的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第二,国际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二氮嗪以前未在中国上市,患儿家属只能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药物,还面临着供药不稳定、获取困难等问题。除此之外,二氮嗪的片剂、胶囊剂等剂型往往需要分割使用,常常会影响低龄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令人高兴的是,亿帆医药生产的二氮嗪口服混悬液近期已经获批上市,有望显著改善前述困境,提升CHI患儿的药物可及性和治疗依从性。第三,作为一种罕见病,医患双方对CHI的认识都有待提高,尤其是基层医生可能因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或漏诊,患儿家属方面的认识不足则可能导致诊断延误和后遗症风险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两部共识文件的专家组在诊断方面明确了CHI的诊断标准和流程,规范了诊断指标,通过多指标联合应用以实现更准确、更特异的CHI诊断,并强调了遗传检测在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在治疗方面,共识文件明确了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干预和手术治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为CHI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原则。
诊疗革新!-儿童高胰岛素血症诊疗迈向个体化
技术和药物的发展是两部共识文件制定的基础。在CHI的诊断方面,最引人注目的进展包括二代测序、全外显子测序等遗传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18氟-多巴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影像技术的应用,为CHI的治疗,特别是外科手术治疗,带来了显著的进步。PET CT能够准确区分局灶型、弥漫型和非典型病灶,从而更好地确定手术方案。绝大多数局灶型病灶均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而弥漫型病灶术后可能有部分病灶残留,未来发生糖尿病的比例较高,需要继续药物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承担了全国大部分难治性高胰岛素血症病例的治疗工作,并在CHI的规范化、个性化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CHI治疗方案。首先,从传统的生化诊断到影像学诊断,建立标准化的诊断流程,并进一步建立个体化的诊疗流程。对于二氮嗪一线治疗无效或部分有效的病例,采用二线药物奥曲肽进行治疗,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患儿接受手术等创伤性治疗。同时,对于基因突变明确的病例,采用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以及辅助治疗等,以确保患儿能够接受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需对患儿的血糖水平、低血糖发作的规律以及血糖波动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为指导饮食喂养间隔提供依据。同时,建议每3-6个月监测一次生长速度,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治疗结束后,需要评估精神运动发育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康复干预措施。
罗教授指出,多学科团队在CHI患儿诊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助于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全面的照顾和护理,并从多个角度解答家长的疑问,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改善患儿的预后。CHI对患儿的影响涉及整个生命周期:CHI的发病多在生长发育最为关键的婴儿期和幼儿期,因此饮食管理和生长发育监测尤为重要;在学龄阶段,应重点关注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社交能力和学习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康复支持。此外,还应在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患儿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罗教授强调,对于已经有CHI患儿的家庭,特别是计划再次生育的家庭,进行产前遗传咨询极为关键。其核心在于确定患儿的致病基因,并在计划下一次怀孕之前,将相关信息及时告知妇产科医生。医生将在孕前和孕期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孕育健康的胎儿。值得注意的是,孕后的产前诊断不具备这样的作用。
国产二氮嗪口服混悬液-为中国CHI患儿带来福音
罗教授详细介绍了二氮嗪在CHI治疗中的应用。二氮嗪是一种国际认可的CHI一线治疗药物,它能够有效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显著提高患儿的血糖水平;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不仅能够保护患儿免受脑损伤,还能缓解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二氮嗪治疗能够有效缩短低血糖的控制时间,减少静脉输液的需求,帮助患儿更快地恢复到正常喂养。
然而,二氮嗪治疗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最值得关注的副作用是水钠潴留,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患儿由于长期输液导致的营养不足和低蛋白血症,可能会加重水钠潴留。联合利尿剂并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可避免这一问题。另一个常见的副作用是多毛,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或停止服用药物,多毛症状通常会逐渐改善。其他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伤和过敏等发生率均较低,临床管控方法也比较成熟。
在使用二氮嗪治疗期间,首先应从较低的剂量开始治疗,避免引起胃肠道反应,增加低血糖风险。其次,应缓慢地调整剂量,同时关注是否出现其他副作用。在治疗的早期阶段,部分患儿的血糖水平提升并不明显,这通常是由于药物浓度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或者剂量尚未调整到最有效的水平。目前认为,二氮嗪的最大剂量为15mg/(kg·d)。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维持在3.9mmol/L以上,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目标可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目前认为患儿血糖维持在3.3mmol/L以上是一个较为安全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产二氮嗪口服混悬液的上市,国内CHI治疗面临的困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仅改善了药物的可及性,而且使我国更多的CHI患儿得以接受国际公认的一线治疗药物。此外,国产二氮嗪的出现还降低了治疗成本,并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这些进展对于提高我国CHI治疗效果、助力实现CHI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医生、护士及患儿家属应共同努力,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为患儿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