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狼疮性肾炎(LN)治疗期间的随访
LN治疗期间需要终生随访,其主要目的是评估是否存在狼疮的系统症状、监测狼疮是否活动、脏器功能是否有损害或恶化、有无治疗并发症等,从而早期治疗和控制疾病活动,最大程度地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器官损害,改善预后。其随访的频率根据随访的目的而定,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指南建议狼疮活动期至少每月随访1次,疾病稳定期每3-6月1次。
二、狼疮随访需监测的指标
(1)血常规:主要观察患者有无合并感染,血液系统控制情况如何。
(2)尿液常规、24h尿蛋白定量或尿蛋白肌酐比值:尿常规帮助判断有无尿路感染和结晶,快速判断尿蛋白情况。24h尿蛋白>0.15g,或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300mg/g(或30mg/mmoL)为尿蛋白阳性,其中24h尿蛋白定量是评估蛋白尿的金标准。蛋白尿与狼疮肾炎患者肾脏损伤的程度直接相关,尿蛋白>1.0g/24h是肾小球损害较明显的表现。
(3)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也是临床常规评估LN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4)补体C3、C4:研究表明血液中补体C3、C4的降低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可以预测疾病发作。但由于特异度较低,目前补体C3、C4水平不能单独作为评估LN的疾病活动性及复发的标志物。也有研究证实在一部分的活动性LN患者中,补体C3、C4水平正常,对于这些患者个体而言,血清补体C3、C4水平不能作为其判定疾病活动度与复发的指标。
(5)狼疮特异性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C1q抗体。据统计,抗dsDNA对SLE的特异度为95%,敏感度为70%。该抗体与抗Sm抗体均被用作诊断SLE及LN的标志性抗体,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提示肾损害,预后差。40%~60%的SLE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抗C1q抗体,在活动性LN患者中抗C1q抗体的阳性率更是高达74%。血清抗C1q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活动性。
(6)用药反应:需要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咳嗽等感染表现,有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等病史。
(7)血压控制:需询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三、狼疮活动评判指标
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肾脏疗效评估标准如下:
①完全缓解指尿蛋白正常(尿蛋白定量<0.5 g/24h 或 UPCR<500 mg/g),无活动性尿沉渣,血清白蛋白≥35 g/L,Scr正常或升高不超过基线值10%。
②部分缓解指尿蛋白较基线值下降超过50%且尿蛋白定量<3.0 g/24h,血清白蛋白>30 g/L,Scr升高不超过基线值10%。
③治疗无反应指治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
另外,肾外活动对LN患者十分重要,可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评分系统来监测这些临床表现。轻度活动为 SLEDAI‐2000≤6,中度活动为SLEDAI‐2000 7~12,重度活动为SLEDAI‐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