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近日发表一项来自北京大学朱彤和薛涛研究团队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发现,臭氧长期暴露可导致中低收入国家五岁以下儿童死亡风险增加,相应的暴露反应关系可能存在效应阈值,超过WHO推荐值的臭氧暴露是儿童死亡负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结果为中低收入国家修制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柳叶刀邀请作者团队带来文章解读。
研究背景
已有研究发现长期臭氧暴露通过诱发呼吸道疾病导致了全球约36.5万每年的成人早逝。关于臭氧危害儿童健康的研究较少,尤其在集中了全球90%以上儿童死亡的中低收入国家,相关研究几近空白。
依据臭氧对成人健康的危害,WHO新修订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2021版)首次提出以“暖季平均浓度小于60微克每立方米”作为臭氧长期暴露的管控目标。空气质量标准旨在保护全体公民的生命健康,然而,新的臭氧长期标准是否能够保护更脆弱的儿童,仍属未知。本研究旨在检验了臭氧暴露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系,估计中低收入国家的相关疾病负担。
研究方法
研究合并了来自55个中低收入国家2457个抽样单元的120多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健康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生存状况与全生命周期暖季平均臭氧浓度之间的关联。本研究优化了暴露反应关系的估算方法——首先,在每个抽样单元内,估算暴露变化的边际健康效应;其次,分析不同暴露水平的抽样单元之间边际健康效应的差异,获得暴露反应关系的一阶导函数,并依据导数是否为零推断效应阈值;最后,在阈值判定的基础上,采用积分法构建暴露反应关系。本研究通过对暴露反应关系进行外推,评估了97个中低收入国家归因于臭氧长期暴露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负担。
主要结果
臭氧暴露每增加10微克每立方米,五岁以下儿童死亡风险增加3.2%。根据非线性的暴露反应关系,当暴露浓度低于100微克每立方米(WHO第一阶段目标),臭氧对儿童死亡的作用并不显著。疾病负担评估的结果显示:臭氧长期暴露导致每年15.3万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当于臭氧长期暴露导致27万成人早逝的57%。得益于儿童基线死亡风险的下降,2003-2017年臭氧长期暴露相关死亡逐年降低;由于人口密集、臭氧污染严重或儿童基线死亡率高,南亚、中东和北非是相关疾病负担的热点地区。
结果解读
根据上述研究,中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归因于臭氧长期暴露的比例从2010年的0.8%上升到2015年的1.5%,且相关疾病负担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华北平原和长三角等少数地区,相关风险不容忽视。
细颗粒物和臭氧是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经由“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等清洁空气行动,细颗粒物污染得到迅速治理[3]。然而,臭氧污染加剧,不仅臭氧重污染天气频发,更有研究表明部分地区臭氧污染季节从夏秋季节向春冬季蔓延、长期暴露水平增加[5]。结合上述研究结果,中国的管理部门应尽早研判,明确在空气质量标准中增设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指标的必要性,以及在标准修订中考虑如何加强儿童等脆弱人群的保护。
研究团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为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为共同通讯作者。主要作者还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Frank Kelly,以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健康系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多位师生。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空气质量评估与标准制修订关键技术及应用”、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臭氧污染与天气气候变化的协同健康效应及风险”、能源基金会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