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金色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
论文精选1
2002-2018年中国各省膳食风险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负担:一项基于全国人群的研究
背景
中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负担呈上升趋势,但对各省膳食因素所致CVD负担的时间趋势和分布仍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本研究旨在全面描述2002年至2018年中国各地理区域膳食风险因素导致的CVD负担。
方法
使用中国营养调查、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高血压调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报告系统的数据来估计2002年至2018年在中国国家和省级层面上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出血和其他卒中(hemorrhage and other stroke,HOS)归因于膳食因素的膳食因素摄入量、死亡人数、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和死亡率。采用比较风险评估方法,我们估计了20岁及以上中国公民中7种膳食因素(单独和集体)次优摄入导致的CVD负担比例。
结果
全谷物、大豆、坚果、蔬菜、水果、红肉和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的平均消费量在2002年到2018年呈上升趋势。然而,除红肉和SSBs外,其余种类的平均摄入量仍低于中国国家膳食指南的推荐水平。在中国,水果、全谷物和蔬菜摄入不足是IHD、IS和HOS的主要膳食风险因素,而坚果、大豆和SSB仅与IHD死亡率相关。2002年至2018年,中国男性因膳食欠佳导致的CVD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膳食相关的CVD死亡率显著增加。2018年,IHD、IS和HOS的膳食所致死亡率分别为每10万人84.5(95%UI,84.2-84.9)、37.3(95%UI,37.0-37.5)和35.9(95%UI,35.8-36.2)。次优膳食导致1,600万(95%UI,13.8-18.4)个DALY和1,137.1(95%UI,980.4-1312.3)个DALY每100,000卒中患者,以及1390万(95%UI,11.8-16.3)个DALY和990.2(95%UI,841.2-1158.6)个DALY每100,000IHD患者。2018年在中国各省中,所有膳食相关死亡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最高的是山东(141.1 [95%UI,140.8-145.2])的IHD、黑龙江(54.4 [95%UI,52.7-55.9])的IS和西藏(84.8 [95%UI,80.9-86.5])的HOS。河南的膳食相关DALY最高(IS组为140万[95%UI,1.2-1.6],IHD组为130万[95%UI,1.1-1.5])。
解释
本研究全面阐述了2002年至2018年中国国家和省级膳食风险因素所致CVD负担的地理变化和时间趋势,强调了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策略,以改善膳食质量和降低CVD的膳食相关负担。
论文精选2
孕妇早产风险相关热事件阈值:一项中国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背景
高温可能增加早产风险,但目前尚无针对孕产妇的高温早期预警系统,主要是由于引起风险的高温事件阈值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全孕期不同强度和持续天数定义的高温事件对早产发生风险的影响,并识别引起高风险的事件阈值。
方法
基于一项全人群出生队列数据,本研究纳入了中国八个省2014年至2018年的210,798例单胎活产儿。通过收集气象数据并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我们在1km×1km分辨率的水平下评估了温度暴露,并运用一系列的温度强度(温度分布的50%-97.5%,18℃-35℃)和持续天数(至少持续1-5天)定义了不同的高温事件。此外,我们运用Cox回归模型评估了不同孕周的高温事件对早产风险的影响,并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值识别了事件阈值。
结果
孕产妇孕期高温事件暴露会增加早产风险,风险比值从1.07(95%CI:1.00,1.13)增加到1.43(95%CI:1.15,1.77),敏感暴露窗口为孕1-4周,孕21-32周及分娩前四周。高温事件阈值为每日最大温度达到当地气温分布的90%且至少持续一天,或30℃且至少持续一天。若孕产妇在收到由上述阈值触发的高温早期预警后采取防护措施避免高温暴露,可以避免约15%或17%的早产病例发生。
解释
孕产妇孕期暴露于超过特定强度或持续天数阈值的高温热浪事件时会增加早产风险,尤其是在孕1-4周、孕21周至分娩前四周。研究为建立针对孕产妇的高温健康早期预警系统提供了强有力证据,并有助于指导孕产妇采取防护措施从而降低早产风险。
论文精选3
一项基于微信的自我评估以及量身定制反馈报告对改善中国农村6-20个月儿童补充喂养和运动行为的有效性:整群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
适当的婴儿喂养和运动行为(即体力活动、久坐行为、睡眠)在儿童出生后头两年的健康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流行的社交媒体应用"微信"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数据收集和健康促进工具。我们旨在评估基于微信的自我评估的有效性,并提供量身定制的反馈报告,以改善中国农村6-20个月儿童的补充喂养实践和运动行为。
方法
我们在中国青海省大通县进行了一项双臂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来自257个村庄的106个集群被(1:1)分配到两个组:喂养组接收补充喂养建议反馈报告;运动行为组接收运动行为建议反馈报告。喂养组作为运动行为组的对照,反之亦然。受试者是6-20个月的儿童及其主要照顾者。通过微信来收集结果数据并提供干预措施。受试者在基线、第一次1个月随访和第二次2个月随访时通过填写微信自评问卷和阅读定制的反馈报告接受干预。结果指标包括最低膳食多样性(minimum dietary diversit,MDD)、最低膳食频率(minimum meal frequency,MMF)、最低可接受膳食(minimum acceptable diet,MAD)的比率变化;以及两次随访时两组儿童符合体力活动时间(physical activity time,PAT)、户外活动时间(outdoor time,OT)和屏幕时间(screen time,ST)建议的比例。本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2200062529进行了注册。
结果
在2022年9月28日至10月12日期间,我们招募了106组共1,610名儿童,其中53组(800名儿童)被随机分配到喂养组,53组(810名儿童)被随机分配到运动行为组。所有儿童的照顾者在三个时间点完成问卷调查,无失访。从基线到第二次随访,喂养组MDD比率(OR:1.62[95%CI,1.16-2.28;p=0.0058]),MMF比率(OR:1.45[95%CI,1.03-2.04;p=0.032])和MAD比率(OR:1.51[95%CI,1.12-2.05;p=0.0081])显著高于运动行为组。与喂养组相比,运动行为组在第二次随访的最后24小时内符合PAT的儿童比例(OR:2.22[95%CI,1.26-2.17;p小于0.0001])和第二次随访时达到OT(OR:1.94[95%CI,1.49-2.54;p小于0.0001])的儿童比例显著提升。此外,运动行为组的ST仅在第一次随访时显著增加(OR:1.36[95%CI,1.02-1.82;p=0.036])。
解释
在本研究中,基于微信的自我评估和定制反馈是在中国农村提供喂养和运动行为建议的有效渠道。该方法可应用于改善中国农村幼儿照顾者的喂养实践及常规的儿童保健。
论文精选4
中国湖北省10个城市9,391,669例麻醉剂使用后24小时内麻醉相关死亡率:一项连续的横断面研究
背景
在中国,麻醉相关死亡风险的特征仍不充分。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年度调查,评估2017年至2021年中国湖北省麻醉相关死亡的发生率、变化、原因和可预防性。
方法
我们前瞻性地收集了2017年至2021年在中国湖北省10个城市进行的9,391,669例麻醉手术的患者、手术、麻醉和医院特征信息。麻醉相关死亡定义为在麻醉给药后24小时内发生的、被认为完全或部分归因于麻醉的死亡。本研究对所有死亡事件进行了连续仔细检查,以确定其根本原因和可预防性。分析了2017年至2021年麻醉相关死亡的发生率和模式。拟合了一个具有泊松链接函数的混合效应模型,以评估城市水平麻醉相关死亡风险调整后发生率的年度变化。
结果
2017年至2021年期间发生了600例麻醉死亡病例,发生率为6.4/100,000例麻醉手术[95%置信区间(95%CI):5.9,6.9],大部分是可预防的(71.3%)。从2017年至2021年,所有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身体状况(Americ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ists physical status,ASAPS)≥III的患者和接受全身麻醉患者的麻醉相关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百分比分别降低57.6%、59.1%和55.9%。风险调整后的年度变化表明,从2017年至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麻醉相关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例如,从2017年至2021年,麻醉相关死亡率的风险调整后年度变化为−2.5(95%CI:-1.4,-4.7)。
解释
在华中地区进行的这项大型综合数据库研究中,麻醉相关死亡的发生率为6.4/100,000。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至2021年期间,麻醉相关死亡的发生率有所下降。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以了解这些趋势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患者安全性的变化。
论文精选5
美国与中国城市居民在全部类型癌症和20种个别癌症上的生存率差异: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背景
目前尚缺乏关于中美两国癌症生存率的系统比较研究证据。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一大型城市地区和美国人群总体癌症和20种癌症生存率,并系统评估癌症诊断分期对主要癌症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我们纳入2015年大连市肿瘤登记处诊断的新发癌症患者11,046例,随访患者生存结局至2020年12月。估算总体和分癌种的年龄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并利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广义线性模型计算超额风险比(EHR)。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中来自17个登记处的同期人群癌症数据,比较大连市与美国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并深入比较了大连市五大主要癌症和美国的分期生存率。
结果
大连市总体癌症年龄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低于美国(49.9% vs 67.9%)。分癌种比较,大连市12种癌症患者的预后比美国差,其中前列腺癌生存率差异最大(大连市:55.8%,美国:96.0%)。但大连市肺癌、宫颈癌和膀胱癌生存率高于美国。大连市Ⅰ期结直肠癌(大连市:17.9% vs 美国:24.2%)和女性乳腺癌(大连市:40.9% vs 美国:48.9%)比例低于美国,但大连市Ⅰ-Ⅱ期肺癌生存率高于美国。
解释
研究表明,尽管美国总体癌症预后优于大连市,但是两地区癌症生存率各有高低。美国和大连市均需要通过提高癌症早期发现和治疗水平来加强癌症防控。
论文精选6
中国人群中的非自杀性自伤:患病率、方法、危险因素和预防干预措施的概况性综述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我们立即给予关注。尽管NSSI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但针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本研究对中国NSSI的患病率、方法、危险因素及预防干预方案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该综述发现,中国青年人群中NSSI的估计终生患病率高得惊人,为24.7%(N=1,088,433)。NSSI的常见方法包括抓挠、击打和撕咬。此外,该综述还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框架综合了249个风险因素,强调了干预的迫切需要。然而,只有12项实证研究集中在NSSI预防或干预计划。这些发现强调了我们需要开展更多临床实践和更大规模研究,从而确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并最终减轻中国人群的NSSI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