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联合青岛市立医院谭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纳入100例进行过生前分子影像、脑脊液或血浆检测,以及接受死后尸检病理检查的受试者的大型队列研究。
研究发现,血浆、脑脊液和分子影像中的相关生物标志物能够准确预测基于金标准的阿尔茨海默病脑病理;其中,脑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标志物不管是在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还是在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病理阶段方面准确性都较高,而血浆相关生物标志物只在诊断是否存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方面表现较好,在预测阿尔茨海默病脑病病理阶段方面表现一般。
郁金泰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诊断依赖于美国国家衰老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学会于2018年提出的仅供研究使用的ATN框架,即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聚集,以及神经退行性变。
目前,FDA仅批准脑脊液和分子影像用于检测ATN生物标志物的工具,但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血液中也可检测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相关蛋白质,并有望成为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2023年美国国家衰老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学会更新的诊断建议,血液生物标志物被推荐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工具。
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金标准诊断是尸检病理,基于脑脊液、分子影像和血液ATN框架与尸检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尚不清楚。因此,在将这些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解决这一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现状,郁金泰、谭兰研究团队利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队列,纳入了100例进行过生前分子影像、脑脊液或血浆检测,以及接受死后尸检病理检查的受试者。
研究结果显示
单独使用分子影像和脑脊液中的ATN框架生物标志物就能够准确地区分是否存在阿尔茨海默病尸检病理,且基于分子影像和脑脊液中的ATN框架与尸检阿尔茨海默病病理阶段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然而,单独使用血浆生物标志物虽然在诊断上具有一定效能,但基于血浆的ATN框架与尸检阿尔茨海默病病理阶段之间的一致性上并不明显。
郁金泰称,生物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发展在所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为迅速。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阿尔茨海默病预测正从原本价格昂贵,且技术要求高的分子影像或脑脊液逐渐转向价格更低,且侵入性较小的血液检测中,这无疑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福音。
这一研究的意义还在于:虽然血浆标志物检测在未来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也有其局限性。首先,与分子影像和脑脊液相比,血浆生物标志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准确性较低,只能结合相关风险因素提高其预测准确性。其次,血浆生物标志物不适合用于具体病理阶段的评估。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明确其处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哪个阶段十分重要,因为大量研究证实,不同病理阶段对患者未来认知状态的影响是有显著不同的。
尽管目前血浆生物标志物还有许多不足,但在临床实践中,因为它的价格低廉以及技术要求较低,所以适合用作大规模筛查工具,在获得阳性结果后,可以使用分子影像或脑脊液检测作进一步确认患者病理状态。而且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未来的血浆生物标志物可能会弥补这些预测准确性不足等缺陷,进而有希望完全替代分子影像或脑脊液检测。
综上所述
尽管血浆标志物是未来临床应用非常有前景的标志物,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应合理使用血浆标志物,并谨慎解释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