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感知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眼睛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等信息,从而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感知始于物体或场景反射的光线,光线通过角膜、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进入眼球,最终被视网膜光感受器接收。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是由一种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SARS-CoV-2)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中传播速度极快。Maria等人对感染COVID-19的患者进行了视觉感知方面的检测,包括色觉和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两方面,初步研究发现新冠患者视觉感知异常,并持续到感染后6个月。
COVID-19患者常见的眼部表现有哪些?
2019年底爆发的COVID-19已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全球健康危机。自COVID-19流行以来,已报道常见的眼部表现包括:
结膜充血:多由于SARS-CoV-2病毒直接感染眼表组织。
视网膜静脉阻塞:COVID-19诱导静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其他:干涩、异物感、畏光、视力模糊等。
目前,COVID-19患者中发生视觉感知异常的患病率仍然未知,视觉感知异常可由视觉信号通路相关疾病引起,故检测视觉感知异常对新冠造成视觉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眼部炎症可能是风湿性疾病的最初特征,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确定早期相关性。建议预防并发症及失明的眼科评估成为风湿病检查的一部分。
通过色觉和CSF,评估COVID-19患者的视觉感知能力变化
Maria等人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快速抗原试验确诊的25名COVID-19患者纳入试验组,无眼部临床疾病或手术史,其中9名女性、16名男性,平均年龄为54±10岁;与试验组年龄、性别匹配的16名未感染COVID-19的健康者纳入对照组,分别为5名女性、11名男性,平均年龄为50±6岁。使用Optopad评估每位参与人员的视觉感知能力,包括色觉和CSF,并在最短的6个月随访期后,重复测量一次。
CSF情况
CSF是衡量眼在不同背景亮度和不同空间频率下对目标的分辨能力,为视觉系统能觉察的对比度阈值的倒数,即CSF=1/对比度阈值。对比度阈值低,则对比敏感度高,视觉功能即更好。
消色差的CSF:基线水平上,COVID-19患者的消色差对比度阈值在各种空间频率上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小于0.01),即CSF更低,分辨空间频率的能力越差。且感染6个月后,COVID-19患者的消色差对比度阈值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小于0.02)。
红-绿模式的CSF:基线水平上,COVID-19患者在红-绿模式下的对比度阈值在各种空间频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小于0.02);感染6个月后,COVID-19患者的对比度阈值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小于0.01)。即COVID-19患者红-绿模式下的CSF更低。
蓝-黄模式的CSF:基线水平上,除4cpd空间频率外,COVID-19患者的蓝-黄模式对比度阈值在其余频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小于0.04);感染6个月后,COVID-19患者的对比度阈值仍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2)。
色觉情况
色觉,全称为颜色视觉,是指人或动物的视网膜受不同波长光线刺激后产生的一种感觉。色觉异常,也称色觉障碍,是指对各种颜色心里感觉的不正常。按照其严重程度又分为色盲和色弱,色盲是指不能辨别颜色,色弱是指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降低。与CSF的计算相似,色觉=1/色觉阈值,色觉阈值越高,色觉越低差。
基线水平上,COVID-19患者的色觉阈值在P、D、T、R、G通道上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小于0.02),即色觉更差,而在B、Y通道上无统计学差异。感染6个月后,COVID-19患者的色觉阈值仅在P、D、T通道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小于0.05)。
总结
研究初步探索了COVID-19患者在感染时和感染6个月后的视觉感知能力(CSF和色觉)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发现患者视觉感知能力可能受到COVID-19的损害,即使感染阶段已经过去了6个月。因此,CSF和色觉分析可以提供有关COVID-19对视觉影响的宝贵信息,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这一发现的确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