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一文了解,眼部炎症的研究热点及前沿方向
​一文了解,眼部炎症的研究热点及前沿方向
2023年4月24日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

眼部感染是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眼的局部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眼部炎症最常发生的部位有结膜、葡萄膜、巩膜、眼睑等。APAO2023会议上,眼部炎症的新研究、新进展让与会者应接不暇。特摘取FREE PAPERS部分热点研究,与眼科同仁共飨学术盛会。

本次AACR大会,AEGEAN[8]作为首个公布结果的“新辅助免疫+手术+辅助免疫”治疗模式的III期研究,针对II-IIIB期手术可切除的NSCLC患者,采用了术前4个疗程新辅助免疫及术后12个疗程的辅助免疫治疗方案,为围术期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风湿性疾病的相关眼部临床特征及临床表现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炎症性疾病,不仅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也可导致眼部破坏性疾病。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眼部组织不断受到攻击破坏,甚至导致失明。眼部炎症可以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有些眼部表现可能提示某些风湿病。因此JOSHMITHA等学者进行了一项对150例患者进行的为期两年的前瞻性研究,探讨了风湿疾病的眼科特征和临床表现,并将其作为预防长期视觉病变和并发症的早期指标。研究纳入了某三级保健中心的眼科诊所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对其进行了眼部炎症的评估,包括血管造影、全血细胞计数、X线和结缔组织疾病血清学标记,并进行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研究结果

风湿病患者眼部炎症以角膜结膜炎最多见:

150例风湿病患者中,眼部炎症发生率为87%,P=0.02。眼部炎症类型占比为:42%伴有或不伴有角膜结膜炎(KCS)、19%葡萄膜炎、23%巩膜表层炎、9%巩膜炎、4%视神经炎、12%视网膜血管炎。

风湿病患者眼部炎症大都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

出现眼部炎症的风湿病患者中,63%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52%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9%与斯约格伦综合征有关,2%与硬皮病有关,3%与白塞氏病有关,6%与多发性肉芽肿病有关,3%与炎症性肠病有关,12%与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有关。

视神经炎成视力下降主要原因:

8%的患者因葡萄膜炎发生视力下降,18%的患者因血管炎发生视力下降,45%的患者因视神经炎发生视力下降。

小结:眼部炎症可能是风湿性疾病的最初特征,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确定早期相关性。建议预防并发症及失明的眼科评估成为风湿病检查的一部分。

糖蛋白B(gB)基因型与巨细胞病毒(CMV)相关眼前节感染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CMV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人致病的疱疹病毒,是疱疹病毒亚科家族中的一员。CM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多项研究表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中,许多病因不明的眼前节疾病均与CMV感染有关。有学者分析了台湾地区CMV gB基因型在眼前节感染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并研究临床特征与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纳入了2015年至2020年在台湾单一三级转诊中心根据临床特征和房水样本CMV DNA阳性而确定的57例巨细胞病毒眼前节感染患者,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进一步分析房水样品CMV gB1、gB2、gB3和gB4,对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回顾性审查。

研究结果

57份检测gB的房水样品中,有40份(70.28%)为多重gB基因型,仅有17份(29.82%)为单一gB基因型,即gB1 (n=4,7%)或gB3 (n=13,22.8%)。gB2或gB4基因型仅在多基因型感染中检出。与单基因型感染相比,多基因型感染与更高的CMV载量相关(p lt; 0.001);然而,研究人员观察到,多种基因型与临床表现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诊断时,gB3基因型患者接受过滤过术的比例高于非gB3基因型患者(P=0.046)。

小结:多基因型感染在患者中较为普遍,CMV眼前节感染以gB1和gB3型为主。虽然多基因型感染与较高的CMV载量相关,但与特定的临床表现或预后结果无关。gB3基因型可能与治疗前眼压控制差有关。

试验证实,眼部症状和体征有助于诊断全身性结核病

结核病表现为全身系统受累,眼结核就是其中之一,对结核病的诊断提出了重大挑战。为了评价以眼部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病在印度等高流行国家的诊断,Chethan MURTHY通过Quantiferon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标准为未被诊断为肺结核(肺内或肺外)的患者,排除标准为目前或过去正在接受抗结核治疗(ATT)的患者。共纳入110例患者,其中男性66人、女性44人,进行视力、前节、后段的评价。必要时行Mantoux检查、胸部X线、CBC、胸部CT及TB Quantiferon检查。

研究结果

眼部炎症类型占比为:35.6%视网膜血管炎、41.2%后葡萄膜炎、11%中间葡萄膜炎、11%全葡萄膜炎、5%玻璃体炎、42.5%黄斑水肿、33.6%视网膜周围炎、21.5%多灶性脉络膜炎、36%肉芽肿性葡萄膜炎、2%巩膜炎。

Mantoux试验阴性、胸片正常的患者经TB-Quantiferon试验诊断,92%显示阳性。

应用ATT联合局部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视力改善(P>0.5),前葡萄膜炎治愈(P>0.8),后葡萄膜炎治愈(P>0.76)。

小结:所有ATT药物治疗患者均疗效良好,治疗结束后6个月以上无复发。眼科检查和Quantiferon试验在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葡萄膜炎患者泪液中炎症因子生物标志物分析

葡萄膜炎是一类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炎症性疾病。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感染、外伤、肿瘤、自身免疫反应均可引起,以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者最为常见。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炎症过程中所起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Atul THADANI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以测定葡萄膜炎患者泪液中细胞因子的表达谱。使用生物标志物试剂盒对印度南部一家三级眼科护理中心葡萄膜炎患者的泪液进行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人员将Schirmers条转化为1.5 mL微量离心管,加入提取缓冲液;混合后,将50μL泪液添加到墨盒中的圆形孔中,并使用微流控设计将洗涤缓冲液添加到三角形孔中;随后在Bio M pathfinder荧光阅读器中分析泪液中的IL-1β、IL-6、IL-10、IL-17A、TNFα、MMP9、VEGF和sICAM1。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和Dunn 's多重比较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患者年龄6 ~ 90岁,中位年龄44.5岁,男62岁,女74岁。

泪液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IL-1β、IL-17A、TNFα、MMP9、IL6和sICAM1在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中含量较高,而IL10在巩膜外层炎中含量较高。 

视网膜炎和结核病患者发热后,IL-1β、IL-6和MMP9水平升高;视网膜炎患者发热后,VEGF水平升高;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中,MMP9水平升高。

小结:葡萄膜炎患者中IL-1β、IL-6、IL-17A、TNFα、MMP9、sICAM1表达明显增高。基于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泪液标志物的分析和定量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以规划未来的靶向治疗。 

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和免疫抑制剂是关键?

蚕蚀性角膜溃疡属于免疫性角膜炎的一种,是一种原发性、慢性、疼痛性角膜溃疡,位于角膜周边部,呈进行性发展。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病情顽固,迄今仍被视为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有关治疗方法的报导很多,但效果不一。Arpita KHASNAVIS等人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描述了5例需要行PK和免疫抑制剂的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过程和治疗结果。

研究结果:5例患者共9只眼出现蚕蚀性角膜溃疡,其中6只眼接受了包括PK在内的多次手术治疗。5例PK患者中有3例PK术后预后良好,在6个月的随访中使用了免疫抑制剂,视力显著改善,平均为0.3 (logMAR)。然而,其中2例患者在宿主组织中复发角膜溃疡,出现了反复发作的角膜融解和穿孔,并接受了多次手术来控制病情,最终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视力达到光感水平。 

小结:该研究强调了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不可预测性。PK术后蚕蚀性角膜溃疡可治愈,但需要积极的免疫抑制和频繁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