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手术机器人行业深度研究:国产替代浪潮下的黄金赛道
手术机器人行业深度研究:国产替代浪潮下的黄金赛道
2022年10月17日 来源:未来智库

1. 高速发展的黄金赛道

1.1. 手术机器人一级投融资火热,2022 年多款手术机器人获NMPA

手术机器人一级融资火热,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开启商业化进程。由于研发时间久、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融资事件数量共33起,其中 20 起单笔融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北京术锐、精锋医疗、长木谷、梅奥心磁、润迈德医疗、三坛医疗等6家企业年内 融资 2 起,柳叶刀机器人年内共融资3起;总融资规模方面,精锋医疗C轮融资2亿美元、B轮融资约6亿元,总融资规模最大。

批准上市的手术机器人数量增加迅猛,手术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2022年上半年,NMPA批准上市手术机器人产品有九款,相比 2021 年全年六款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目前,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形成“1+3”格局,即1家外资+3家国产,包括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及国产的妙手S手术机器人、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和康多机器人™。2022年上半年NMPA批准上市的手术机器人共有9款,其中3款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机器人各2款,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各1款。

1.2. 百亿蓝海市场蓄势待发

本报告尝试不考虑配置证的限制条件下,从临床适应症角度测算国内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各类手术机器人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临床适应症,且机器人辅助手术量在总手术量中的占比不断扩大。核心假设:1)临床适应证:手术机器人被各类科室广泛使用,根据临床适应证的类型,可以分为包括冠心病等的良性疾病和包括癌症等的恶性疾病。2)新增发病人数:良性疾病:新增发病人数=发病率*特定人群总数 其中,特定人群人数使用2022年特定人群人数作为基数,假设特定人群总数增长率与总人口增长率相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总人口年平均 增长率为0.53%。恶性疾病:参照《Chinese MedicalJournal》杂志披露的数据,将各类癌症新增病例数量作为年新增发病人数,并以2016-2022年各项癌症新增发病人数的年复合增长率推算2026年新增发病人数。3) 年手术量:通常恶性疾病多采用手术治疗,2018年全球新增1810万例癌症病例,其中910万例需要手术治疗;而良性疾病,特别是多发性疾病的治疗相对 保守,手术率远低于恶性疾病。本文假设除关节植入,输卵管复通等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外,恶性疾病的手术量为新增发病人数的50%,良性疾病的手术量为新增发病人数的1%,特别的,冠心病作为中老年人多发性疾病,其手术量 占比为 0.05%。4)终端价格: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参照,仪器终端价格为250-350万美元左右,每年维修保养费用为150万元左右,一台手术需要 3-4 把器械,每用10次就需 强制性更换,每把器械 5-6 万元。本文假设手术机器人仪器/耗材/服务的终端价格分别为每台2100万元/2万元/150万元。5)经测算,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为154.5亿元,其中仪器、耗材、服务的市场空间 分为为 122.4 亿元,23.3 亿元,8.7 亿元。

1.3. 手术机器人发展历程

手术机器人在过去四十年时间里有着突破式进展。1980年代,人类通过改装工业机器人,最早把机器人运用到人体手术的领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Probot 和 Robodoc 相继使用机器人开始临床手术,到1999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直觉外科公司推出最具代表性的医疗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逐渐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布局。2010年后,全球手术陆续进入机器人时代,众多国产机器人项目开始陆续进入临床,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天智航公司自主研发的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获得首个国产机器人NMPA 注册许可证。2015年后,国内各科室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进入百花齐放的状态,行业发展愈发蓬勃,手术机器人更加走向专业化趋势。

手术机器人由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构成。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是一种高级机器人平台,通过微创来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外 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和成像系统。第一部分外科医生控制台:主刀医生坐在手术室无菌区之外控制台中,通过操作两个主控制器和脚踏板来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第二个部分是床旁机械臂系统:由一个机械臂和两个器械臂组 成,由助理医生操作更换器械和内窥镜,协助主刀医生完成手术。机械臂拥有七个自由度,拥有人手无法达到的转动能力,还装有震动消除系统,可减少医生手部颤动。第三个部分是成像系统:由三维内窥镜、摄像、处理器和观察系统组成,能为 主刀医生带来患者体腔内三维立体高清影像,手术视野放大倍数为10倍以上,使主刀医生较普通腹腔镜手术更能把握操作距离、更能辨认解剖结构,提升手术精确度。

手术机器人无论从临床效果还是医患体验方面来说,都具备明显的优势:(1)三维视觉放大清晰患病部位,增加手术精确度。对比于传统手术的二维图像, 手术机器人的三维立体成像系统,使图像更清晰,更好地识别和保护神经血管束。术者还可以通过数码变焦功能改变视野,而无需改变相机的插入深度,在降低对患者可能伤害的同时增加手术的精准度。(2)器械精细、创伤更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病患疼痛。机器人辅助手术对于患者形成的创口较小,这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并减轻患者的 疼痛,提升手术的安全性与手术结果的稳定性。(3)机械臂系统过滤颤动,减少医生疲劳。控制台可以将术者动作中的颤抖滤除后, 实时传递至手术器械,以减少手术中因外科医生手部震颤而造成的操作失误。同时,外科医生可以通过坐位完成手术,这有效地缓解了医生术中疲劳,为术者节省体力,延长医者的工作年限。(4)可利用机械臂尖端的角度旋转,创伤、高精度完成手术操作。手术机器人手臂具有7个自由度,可旋转角度为540°,使得术者完成传统手术中难以完成的动作,更加灵活、高精度地完成手术操作。

从临床应用、手术创口和手术器械三方面对比来看,发展趋势由使用手工器械的传统开放式手术,到使用小型器械通过单个或多个微创创口介入到体内的微创手术, 再到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逐渐减少了病人手术风险。医疗手术机器人的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等重大优势使其可以通过微小创口进行远程操控手术作业,拓展和增强手术医生的操作能力,使得手术创伤减小、作业精准度提高、并发症风险降低、术后恢复周期缩短。因此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改善手术医生的疲劳作业危险作业状况,提升医院平台运行效率。

1.4. 医保、商业保险报销,有望降低患者负担

国内手术机器人使用费用高,患者进行手术经济压力较大。以商业化水平最高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手术费用由设备采购费、维护费与专用耗材费用组成。对比 于传统腔镜手术费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地腹腔镜手术费用贵2-4万元,给患者造成较大经济压力。京沪率先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报销名单,患者费用负担有望降低。上海市医保局将腔镜机器人手术以“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的名称纳入乙类医保,患者自付 20%, 医保报销范围包括前列腺癌根治、肾部分切除、子宫全切、直肠癌根治;北京医保局发布文件,明确“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作为辅助操作获得政府定价,并与“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共同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即患者可获得 100%全额报销。

国家多项政策助力,机器人辅助手术有望进一步普及。伴随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手术机器人利好政策的出台,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有望蓬勃发展。2012年国务院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已提及要发展新一代微创、无创和全科诊疗设备与检测设备、外科手术器械和机器人。2015 年在《中国制造2025》再次强调以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为重点。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推动人工智 能等信息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

1.5. 手术机器人需求旺盛,产业链技术覆盖范围广泛

中国人口情形带动手术机器人应用需求快速增加。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加大居民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导致入院手术人次进而攀升,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8.70%,据观研天下预测2030年占比将高升至28.90%。同时,公立医院的住院手术人次由2015年3700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5500万人次,2020年疫情恢复常态化之后手术人次有所下降,也高达4800万人次。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公 立医院的人才储备及医疗器械等医用资源处于紧张阶段,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紧缺,还可以提高手术精度,提高医生的作业效率和医院整体的运 行效率。

手术机器人种类丰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按照病种与科室分,医疗机器人分手术机器人、辅助及服务机器人以及康复机器人。其中手术机器人占整体 60%左右,是 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综合体,包含了医学、机械学、生物力学及计算机学等多种学科,是辅助医生进行临床手术诊断的三类医疗器械,在世界微创外科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革命性外科手术工具。手术机器人可以包括微创外科机器人、骨科 机器人、血管介入及神经外科机器人、口腔种植机器人和眼科机器人,其中骨科机器人占据机器人中大部分。

手术机器人行业包含全产业链,国内手术机器人相关企业集中于中游制造环节。多学科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每套系统涉及超过35000 个零件和 2700 余项专利,行业形 成了以上游零部件及软件的供应商,中游各类手术机器人的生产制造商,下游以医院为主的共生产业链。目前,中国上游高端性能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医疗厂商大多集中在中游环节,腔镜及骨科类手术机器人企业最多,国内的系统集成和算法开 发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下游的应用领域受管理应用及使用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服务于三甲医院为主,未来手术机器人的普及及国家配置数额政策的推动会扩大其 应用领域,并带动中上游厂商的发展。

1.6. 手术机器人“产、学、医”高度融合

“产、学、医”高质量融合,推动自主创新与临床转化。手术机器人技术门槛高,操作复杂,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验证、迭代和完善,而产学研医深度结合可有效推动这一进程,例如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与天津大学、威高集团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定型设计与产品化技术研究”专项等,极大助力了国产手术机器人自主创新和商业化的步伐。

2. 全球市场蓬勃发展,中国前景一片蓝海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增长快速,腔镜机器人占比最大。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5年30.10亿美元快速长至 2020 年的 83.2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6%。其中,腔镜机器人占比较大,可用于多种手术包括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及普外科 手术等。据数据统计,其市场规模从2015年23.84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52.55亿美元,占比63.15%。其他类型手术机器人中,骨科机器人这一市场规模增长也很迅速,在 2015 年仅有 1.38 亿美元,而经皮穿刺机器人市场规模有 1.58 亿美元,到了 2020 年骨科机器人增长至13.94亿美元超过经皮穿刺机器人3.80亿美元规模,其需求受人口老龄化和关节炎患病率的不断提升带动,发展潜力巨大。

美国骨科手术机器人渗透率较高,中国腔镜手术体量更大。美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起步较早,在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市值从不过10亿元发展至超过100倍,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在2020年可达7.6%,预测到 2026 年可增长至 19.40%。相比之 下,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骨科渗透率2020年仅有0.03%,据预测到2026年上升3.10%。但中国手术机器人在近十年的发展迅猛,国内现有 100 多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20年腔镜手术中软组织手术量、机器人目标式手术量分别达2626和900万人次,相比之下美国手术量略少分别为2000和600万人次,而RAS手术美国与中国分别为78和4.5万人次。随着国内机器人公司的技术发展以及明显的性价比等 优势,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中国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机器人作为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最复杂且最具有临床和商业价值的细分市场之一,国内市场整体规模从2015年的0.93亿美元迅速增长至 2020年4.25亿美元,合计37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5%。市场增长将来自于手术数量的增长和渗透率的 提高,从2022年开始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25年可以攀升至30.06亿美元,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快速增长的市场。其中,国内腔镜机器人的从2015年仅有5.2亿元发展至2020年20.7亿元,从 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引进第一台达 芬奇手术机器人,截止2020 年底全国累计装机 189 台,2014-2018年新增在10台左右,2019及2020年两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目前国内主要应用场景三甲 医院的机器人使用比率不足 10%,随着其推广普及在未来十年将会有突破式增长。

机器人辅助手术应用领域广阔,手术量占比迅速提升。手术机器人现主要用于五个快速增长的主要外科领域,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广阔的应用场景及手术机器人显著的临床效益拉动机器人辅助手术量提升,2020年全球机器人辅助手术量占全球手术量的比例为2.8%,市场潜力巨大,预计于2030年增长至14.0%,随着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及5G通讯的进步,手术机器人有望扩展到更多的外科专业,并以更高的手术精准度、灵敏度及智能远程控制技术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

美国目前为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2020年,美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 55.1%。欧盟为手术机器人的第二大市场,于2020年的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1.4%。尽管中国的患者人数庞大且可能需要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的常规微创伤手术数量众多,但中国2020年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规 模仅为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 5.1%,明显低于美国及欧盟市场。

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尚处发展初期,技术创新追赶先进者步伐。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起步晚,规模相对较小。2010 年,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导航机器人面世,该机器人为脊柱微创手术量身打造,标志着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进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2010年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的各家研究所及医疗器械企 业均将更多精力投入于手术机器人行业的研发活动。受各项利好因素,包括持续投资及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将从依赖进口手术机器人转向基于国内参与者的技术创新。由国内公司开发的手术机器人预计将占据更多的中国市场份额,并逐步超越国际公司生产的手术机器人所占市场份额。中国手术机 器人的市场规模由 2016 年 8.53 亿元增至 2020 年的人民币 29.35 亿元,年复合增长 率达 36.2%,预计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584.26亿元,年复合增 长率为 34.9%。

2.1. 腔镜机器人:最大细分市场,达芬奇独占鳌头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为完成各种复杂的微创伤手术而设计。腔镜手术机器人通常包括 外科医生的控制台、一台患者侧手术车及一套影像系统。患者侧手术车涵盖持有腔 镜和配套手术器械的机械臂。腔镜将外科医生的视线延伸至患者体内,而机械臂模 拟其双手,并持有及指挥腔镜及手术器械。

达芬奇手术系统是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主要产品。截至2021年9月30日,美国作为最大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安装台数为4,005台,占全球安装台数的61.4%。尽管中国的患者人口众多且潜在可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的传统微创手术数量庞大,但中国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渗透率相较美国市场明显偏 低。中国达芬奇手术系统安装台数仅为约240台,占全球安装台数的3.7%,仅有10%不到的三甲医院采用了达芬奇手术系统。

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渗透率偏低。2020 年,美国多孔及单孔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数量为877,450 台,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渗透率为 13.3%。而 2020 年中国机 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数量为 47,379 台,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渗透率仅为 0.5%,预计于2030年达到5.1%。利好政策推动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发展。中国政府于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以促进手术机器人等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3月印发《关于印发《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的通知》,腔镜手术 器械控制系统(即手术机器人)属乙类医疗器械,即由省级政府部门负责配置管理,使地方医院及手术机器人公司更有弹性。2021年4 月,达芬奇手术系统被纳入上海 医保报销清单,显示政府对腔镜手术机器人重要性的认可,更多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亦可能被纳入医保报销清单,进一步打开了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

各国腔镜机器人应用手术类型有所差异。在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最常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由于机器人辅助手术可提高复杂手术的精准度并降低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机 率,故腔镜手术机器人在中国适合并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及妇科手术。腔镜手术机器人在美国则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包括胃、肠及肝胆)手术、妇科手 术、泌尿外科等相关微创手术。

全球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市场体量庞大,稳健增长。受技术进步、机器人辅助对外科医生及患者带来的益处及利好政府政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全球多孔及单孔 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180 亿元迅速增长至2020年的3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2%。预计全球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至 2030 年的人民币 1830 亿元,2020 年至 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17.6%。

中国多孔腔镜机器人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 2016 年的6.81亿元增至 2020 年的 21.9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0%,预计于2030年前将达到151.19亿元,2020年至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 21.3%。无论从现有 增速或是预期增速角度看来,中国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增长均更为迅速。中国首批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即将实现商业化,市场潜力巨大。首批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预计于 2022 年在中国实现商业化,市场规模预计于2022年达2.38亿元,并于2030年进一步增至144.75百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67.1%。随着中国患者群体对微创手术的优点认识有所增加,以及对较好的愈后、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及疼痛、 较小的伤口及较短的住院时间的期望,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国产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迎来重大突破,打破进口垄断。达芬奇Si及达芬奇Xi手术系统早在2011年及2018 年便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是唯一的无手术类别使用限定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独占中国市场,2021年威高集团的妙手拿到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第一证,2022年1月图迈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 是首款由中国企业研发并获准上市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标志着国产手术机器人在腔镜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进入新的阶段。

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推出市场指日可待。精锋医疗已启动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性临床试验,是中国首家、全球仅有的两家公司之一。与达芬奇SP手术系统类似,精锋医疗的 SP1000 让外科医生能够通过一个微创切口进行手术,且一个内窥镜摄像头及三个器械被整合至一个机械臂。国内除 精锋医疗外,术锐及微创机器人也在从事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开发。

2.2. 骨科手术机器人:需求持续扩张,关节置换机器人赛道布局加速

骨科手术机器人用于辅助骨科手术,其带来的好处包括精准、定制三维术前方案、 手术部位更清楚、减少震颤和提高手术精准度。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亦有助减少对 健康骨骼及组织的损伤、减少失血、缩短住院时间及加快康复。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应用最广泛且最复杂。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应用 于三类手术,即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及骨科创伤手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 术在这三个手术中属于应用最广泛且最复杂的一类。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 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于 2020 年的全球市场规模为 7.25 亿美元,占全球骨科手术机 器人市场约 52.0%。

在所有类型的关节置换 RAS 中,TKA 属于最复杂的机器人手术。外科医生首先根据电脑断层扫描产生的三维虚拟骨骼模型制定手术前规划,该模型进一步界定最佳植入物,以于膝关节骨骼修整后将植入物固定于骨骼末端。表面置换是在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指引下进行,有助提高精准度及校准下肢的角度。在TKA中应用手术机 器人可尽量减少在切骨及植入时出现不准确的情况,从而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不适并延长植入物的寿命。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是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另一项重要应用。在过去,外科医生以人手或在手术中大量拍摄的 X 光照片的协助下,在脊柱骨中放置螺丝以进行复杂的脊柱手术,这可能会使患者及外科医生暴露于大量辐射之中。此外,将螺丝放置于错误或并非最理想的位置的风险虽小但一旦出现后果严重。在脊柱 RAS 中,机器人提 供基于计算机化术前规划的指引系统,能提高准确度及降低错置螺丝的风险。

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引进时间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中国在2016年首次进行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自此,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因其植入物定位的准确度及一致性提高、令术后疼痛减少及功能较早恢复而日益受到关注。2020年,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0.15亿美元,由于在近年才被引进中国,故市 场规模相对较小,预期于 2026 年达到 3.32 亿美元。中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渗透率较低,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中国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于2020年的渗透率为低于0.1%,但基于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 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并获广泛接受,预计于2026年将达3.1%。每年在中国完成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数量由2015年的零增至2020年的243例,并预期自2020年起按162.8%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至 2026 年的 79,964 例,增长潜力强劲。

多款国产关节置换机器人将于2022年获批上市。MAKO Surgical Corporation (其 后被 Stryker Corporation 收购)开发的RIO手术机器人在2021年及之前为仅有的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2022年多款国产关节置换机器人获批上市,包括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HURWA关节手术机器人、骨圣元化全膝关节置 换手术机器人,进一步打破进口产品在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垄断。

2.3. 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螺蛳壳里做道场”辅 助 NOTES

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近年持续快速增长,中国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预期于2023年实现商业化。由 2016 年的人民币 0.21 亿元增 2020 年的人民币 5.21 亿 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22.2%,预期 2030 年将进一步增至 257.41 亿元,年复合增长 率为 47.7%。中国首批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预计于2023年实现商业化,届时市场规模可达人0.51亿元,并于2030年继续增长至35.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3.6%。

NOTES 是指通过人体口腔、肛门、支气管、尿道等自然腔体进行的手术。主要包括支气管镜检查、胃肠镜及尿道镜检查与治疗等。NOTES不仅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还具有使疤痕减至最轻、麻醉要求较低、减轻疼痛、恢复时间较短以及减低发生伤口相关并发症的机率等潜在优势。然而,该类手术亦受到器械技术发展水平的 限制,其中包括缺乏导航技术、手术器械不够灵活以及柔性器械末端难以控制等。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辅助 NOTES 为新兴的手术技术,打破器械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可通过将可控柔性内窥镜置于人体的呼吸道及消化道等自然腔道进行诊断及手术的手术机器人。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可用于肺、肠及胃的检查或手术。机器人辅助 NOTES 手术数量爆发式增长。全球进行的机器人辅助 NOTES 手术数 量由 2016 年的 1000 台增至 2020 年的 1.51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 99.3%,预期于2030 年将达 110.98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53.6%。随着首批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2023年在中国实现商业化,预计机器人辅助 NOTES 会推向市场,2023 年中国的机 器人辅助 NOTES 手术量会达到100台以上,至 2030 年将快速增至 153,500 台,年 复合增长率为 184.5%。

支气管镜机器人显著提高支气管镜覆盖范围及活检准确率。支气管镜机器人是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的主要产品。受限于现有支气管镜的控制精度及灵活度,并且缺乏 导航技术,现有支气管镜仅能覆盖 50%左右的支气管范围,并且活检准确率较低。支气管镜机器人通过引入机器人导航技术及远程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术前支气管树 三维模型重建及轨迹规划,术中实现虚拟影像和实时影像导航结合,医生通过操作手柄远程实时控制柔性支气管镜末端运动,可到达 90%以上六级支气管范围,并实时精准的活检检查或者消融手术,显著提高肺结节检查准确率和早期治疗效果。支气管镜机器人极具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未来有望实现普遍应用。全球仅有四个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获美国FDA批准或取得欧洲CE标志认证,包括直觉外科的外周肺结核活组织检查离子内窥镜系统Ion、强生的肺部活组织检查机器人Monarch、Memic用于阴道机器人手术的机器人 Hominis 以及 MedRobotics用于肛门、直肠和远端结肠的显象及手术部位的机器人 Flex,其中前两个产品是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国家药监局暂无批准任何于美国或欧盟推出的现有自然 腔道手术机器人产品,目前精锋医疗是国内第一家正在研发双臂支气管镜机器人的公司。

2.4. 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蓄势待发

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用于治疗心脏、脑部或外周血管系统中的血管或相关器官疾病。在泛血管手术中,外科医生穿刺患者的皮肤,将穿刺针和穿刺鞘依次插入大血管,然后将长而细的导管轻轻引导至血管,最终到达心脏、脑部或外周血管系统的目标部位。不同类型的仪器可放置于导管顶端作不同用途,例如放置植入物或收集样本。

全球每年进行大量泛血管手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进行的泛血管手术数量由2015年的1130 万例增加至 2020 年的 1430 万例,并预期将以 8.1%的复合 年增长率由2020年进一步增至2026 的 2290 万例。机器人辅助泛血管手术尚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有望实现高景气增长。受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广泛及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的可用性逐步提高,预 期市场将实现快速增长。在中国,2026 年市场规模估计将上升至 1.80 亿美元。每年 进行的机器人辅助泛血管手术的数量预计于2026年增加至 139,041例,自2022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1.2%,2026年的渗透率达3.0%。随着机器人辅助泛血管手 术的不断渗透,新安装的泛血管手术机器人有待放量。

2.5. 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预计保持高景气增长

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适用于经皮穿刺手术,其主要为收集组织样本作诊断用途的程序,如检测早期肺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在活检程序中,组织样本从疑似目标解剖结构中移除,以便进一步进行病理检查。传统活检法依赖放射科医生人手插入针头,而机器人辅助法通过较人手更稳定的机械臂提供更高的刚度及精准度。其使针头连同组织样本的回路更准确。应用磁力共振(MRI)、超声波及CT等成像技术将目解剖结构定位,并使用影像反馈引导针头到达目标解剖结构。

作为常用的诊断及治疗程序,经皮穿刺手术于全球流行,且估计未来几年将稳定增长。全球经皮穿刺手术数量由 2015 年的 570 万例增加至 2020 年的 830 万例,并预 期将以 6.6%的复合年增长率由2020 年进一步增至2026年的1210万例。机器人辅助技术进步及中国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的预期可用性不断提高,拉动市场高景气增长。预计2026年中国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2.64亿美元,自2020 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2.7%。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手术数量将达 至 2026年的246,501例,自2020 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8.9%,预期2026年渗透率达9.5%。且鉴于有关手术机器人不断发展及商业化,新安装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 的装机量将持续增长。

中国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市场有4名主要玩家,共5款已获批推出市场的产品,包括Perfint Healthcare开发的Robio EX及MAXIO V2以及Veran 开发的ig4等。由 Biobot开发的iSR’obot™ Mona Lisa 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及由 NDR 开发的自 动针头瞄准机器人系统以及 Perfint Healthcare、iSYS Medizintechnik GmbH及XACTRobotics开发的多款其他机器人已于欧盟或美国获批准推出。

3.从直觉外科看手术机器人商业化之路

自 2000 年首款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批以来,直觉外科在手术机器人市场的龙头地位便逐渐巩固,截止 2021年末,全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累计装机量6730台,美国地区增长稳定,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也强势发力。凭借手术机器人本身具有的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优势以及达芬奇手术系统Endo Wrist可转腕手术器械专利、3D高清影像技术、主控台的人机交互设计的核心技术优势,直觉外科的寡头垄断地位牢不可破,赢得医生的广泛青睐,并通过固定医生的操作流程和使用习惯,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

我们认为:手术机器人具有高技术壁垒、高准入门槛、高附加值的特点。直觉外科能够保持20年的增长,依靠专利保护壁垒掌握市场主导权,配套耗材服务持续拉高盈利空间。近其在①产品与技术②商业模式③销售模式均具备出众水平,占据领先优势:①产品与技术:达芬奇手术系统拥有包括多自由度手术机械臂、前端手术器械、三维立体视觉定位、人机交互等的4000多项相关专利,几乎覆盖了现有同类手术机器人的所有技术保护点,且目前尚未出现更好的替代技术,并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 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直觉外科依靠核心技术专利构筑的壁垒,牢牢把握市场主导权。②商业模式:“仪器+耗材+服务”剃须刀模式,高值耗材机器臂单条价格约为10万元,最多只能使用10次,使用次数超过上限就必须更换新的机械臂才能重启,同时为客户提供机器人的日常维护和培训服务,并通过OS软件的创新升级,优化提升客户体验。耗材和服务为直觉外科带来了可持续的营业收入,2021 年,直觉外科总收入达57.1亿美元,其中仪器收入仅占 29.64%,耗材和服务收入分别占54.29%和16.04%。③销售模式:直销和分销并行,销售与租赁共举。直觉外科分区域采用不同销售渠 道,通过直销机构向美国、欧洲、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提供产品;在全球其他市场,通过分销商提供达芬奇产品,形成以美国为中心向海外渗透的全球化布局。系统销售与系统租赁相结合的方式则有效提高了客户的使用灵活性和系统投放量, 系统租赁占比从2015年的12.8%增长至2021年的49.59%,经营租赁作为主要租赁形式更是促进了装机量和手术量的显著提升,得到了基层市场大力支持,未来达芬 奇手术机器人有望进一步拓展至基层医疗市场。

3.1. 直觉外科瞄准手术机器人市场,系列产品迭代稳中有新

直觉外科发展经历初创期、市场导入期、全球扩张期与快速发展期。1)1995-1999初创时期:手术机器人技术最早来源于美国斯坦福研究院(SRI),1995年弗雷德里 克·莫尔(Frederic Moll)成立直觉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公司,通过引入投资购买SRI手术机器人专利,并组建工程师团队。1999年,直觉外科公司成功研制出第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2)2000-2004市场导入期:2000年,公司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上市获得公募基金4600万美元,多种手术产品获得FDA批准。另 外直觉外科与竞争对手 Computer Motion 进行多年的专利诉讼,于2003年收购Computer Motion,初步奠定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龙头地位。3)2005-2014全球扩张期:公司分别推出达芬奇第二代 S、第三代 Si、第四代 Xi 手术系统,其手术机器人系统逐步走向全球。随着全球外科医生对机器人辅助手术接受程度的提高,公司仪器配件、系统服务随之快速创新。4)2015至今快速发展期:深入了解客户体验、完善 整体生态系统支持,坚持产品创新升级和收购布局。

快速增长市场的领导者,直觉外科股价最高涨幅超100倍。直觉外科公司成立于1995年,2000年6月登陆纳斯达克,是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领域的全球技术领导者,成为华尔街青睐的高科技股票。公司上市期初股价仅为9美元,市值4600万美元。截至目前公司股价为194美元,市值超700亿美元。公司上市22年间,股价最低为3美元,最高超350美元,股价最高涨幅超100倍。

直觉外科坚持创新更迭,提升系统性能与用户体验。1999年,直觉外科成功推出公司核心产品:第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2000年获得美国FDA(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临床许可,成为世界第一个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系统。公司注重结合实际手术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对产品进行迭代,研发力度强,更新速度快。2006 年研发出 第二代产品 Da Vinci S;2009 年研发出第三代产品Da VinciSi;2014年推出第四代 产品Da Vinci Xi;2017年推出第四代产 Da Vinci X;2018年推出第四代产品Da Vinci SP。2019 年,公司开发lon 系统,用于肺部活检,改进传统活检的不足。

开发整合吻合、仪器、动力系统和视觉系统核心技术,领跑手术机器人行业。在吻合器方面,直觉外科首创全腕式腹腔镜吻合器,围绕重要结构定位并进入狭窄的深空间来实现横断和切除;在仪器方面,达芬奇采用 EndoWrist技术模拟人体手腕获得全腕式仪器,提高指尖控制和手术精度;在可视化方面,达芬奇外科医生控制台 和内窥镜光学系统共同提供身临其境的手术体验,凭借高度放大的3D HD视觉和真实的深度感知,有助于识别结构并在解剖结构中保持定向。

公司构建“医护-产品技术-教育培训-信息反馈”生态系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生态圈。最核心的圈层是手术实施接受方:医护双方和医院系统;其外圈层是公司的一体化的产品和技术革新,这个部分为手术提供器材支撑;再外圈层是医护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这个部分为系统器材的正常运转提供保证;最外圈层是医护 人员对设备更新提供的信息反馈和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更新手术机器人的系统。“医 护-产品技术-教育培训-信息反馈”四者形成良性循环,构成达芬奇生态圈生态圈。

3.2. 手术机器人技术壁垒高,直觉外科专利筑起护城河

传统开放式-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式微创手术,减少病人手术风险。腹腔手术发展趋势由使用手工器械的传统开放式手术,到使用小型器械通过单个或多个微创创口介入到体内的微创手术,再到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 从临床应用、手术创口和手术器械三方面逐渐减少病人手术风险。医疗手 术机器人的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等重大优势使其可以通过微小创口进行远程操控,拓展和增强手术医生的操作能力,使得手术创伤减 小,失血、感染及并发症风险降低,术后恢复周期缩短。

达芬奇拥有三个关键核心技术:Endo Wrist可转腕手术器械专利、3D高清影像技术、主控台的人机交互设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与传统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相比,达芬奇手术机器 人在手术控制、成像技术、灵活性和精准度、稳定性和医生姿势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让复杂的微创手术变得更加简单,能够达到更接近理想的手 术效果、更小的创伤和更大的患者适用范围。

手术机器人行业存在技术壁垒,专利授权为达芬奇筑起护城河。直觉外科手术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手术机器人技术领域形了较强的垄断,其专利申请时间早、布局区域广、布局技术点多,利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 同领域的竞争者,形成了较强的专利保护壁垒。截至 2021年12月31 日,直觉外科公司拥有 4000多项美国和外国专利的所有权或独家使用许可,并已提交了2000多项美国和外国专利申请。按系统专利分布来看,直觉外 科主要在患者平台、图像系统和医生平台三个方面进行布局,其中56%的专利集中在患者平台开发与改进上,这三方面的专利布局包括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产品的完整系统架构。按专利技术分布来看,各技术布局较为均匀,其中控制装置专利占比最高为30%,末端执行器和机械臂分别占比24% 和20%。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仪器的重点技术主要分布在末端执行器、运动控制和视觉感知部分。根据专利被引用次数、技术代表性和布局区域范围等多个角度进行筛选核心专利,直觉外科手术公司在末端执行器的腕关节发展自己 的技术,首先开发 Endowrist 系列的腕部结构,并在后续针对腕关节做了改进。运动控制中,直觉外科手术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于主从控制技术、力控制和主手部震颤滤波等。视觉感知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提出力反馈 视觉和图像捕获等技术。公司早期针对本体结构和运动控制相关的技术,进行了核心专利的布局,但人际交互和视觉感知方向是达芬奇今后和未来 一段方向的发展重点。

3.3. 直觉外科装机量增长强势,多临床应用推动全球手术量

美国为达芬奇装机量第一大市场,亚洲市场份额增长前景广阔。截止2021年末,全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累计装机量6730台,相比于2020年装机量增加约12%,其中从达芬奇系统装机量全球区域发布情况来看,美国4139台,欧洲1199台,亚洲1050台,美国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最大销售市场。2013-2021年间,美国、欧洲和亚洲 达芬奇装机量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8.96%、12.24%和26.61%,亚洲达芬奇装机量增长速度最快。从美国、欧洲、亚洲装机量占比变化趋势来看,美国达芬奇装机量占比从70.23%下降至 61.5%,亚洲达芬奇装机量从5.36%增长至15.6%。综合来看,亚洲达芬奇市场份额增速和占比变化均稳中向好,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在售达芬奇为第四代手术机器人,单控制台Xi系统成市场明星产品。当前市场所售达芬奇系统大多为第四代最新产品,包括Xi系统、X系统和SP系统。达芬奇手术业务大致分为两类:癌症手术和良性疾病手术,癌症及其他高难度手术比良 性疾病手术有更高报销比率,良性疾病手术价格敏感性更高。Xi 手术系统为X 系 统高配版,功能齐全,配备先进仪器,主要针对高难度复杂的手术领域;达芬奇X手术系统性价比高,主要针对价格敏感的良性疾病手术;SP手术系统增加单孔技术,使外科医生能够访问狭窄的空间。2021 年达芬奇出货量总计1347台,其中单控制台Xi系统投放824台,占比61%,成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销量最高产品。

达芬奇临床适用范围广泛,扩大微创手术需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世界范围应用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手术平台,迄今有将近 70 种的达芬奇临床应用,跨域多个临床专业领域: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五官科、小儿外科等进行微创手术。数十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给外科手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 变化,而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主的内窥镜型外科手术机器人进一步拓宽了微创手术的范畴,引领着微创手术的高新技术和前沿水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当今全球唯一获得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外科临床治疗的智能内窥 镜微创手术系统。

全球手术量美国占比七成,美国境外手术量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12月,达芬奇手术系统已完成超过 1000 万台的机器人辅助手术。2021 年全球使用达芬奇手 术系统进行了159.4万例手术,相较于2020 年增加 28.24%,主要是受到美国普通外科以及全球泌尿外科手术量增长推动。从手术量增长率来看:2011-2021年间,美国境外达芬奇全球手术量增长速度高于美国手术量增长速度。由手术量区域构成来看,2011-2021 年美国境外达芬奇手术量占比从 19%增长至30%,美国市场仍是达芬奇系统的第一大市场,但美国境外手术量增速可观且占比持续扩大,该市场有望 成为未来新的增长动力。

泌尿外科是美国境外最大规模手术类型,但增速低于普通外科手术。从手术类型占比来看:2021年泌尿外科手术占比54.43%,普通外科手术占比20.82%,泌尿外科是美国境外最大规模手术类型,这是由于达芬奇第四代产品进入美国境外国家时间较晚。从增速来看:2021 年,泌尿外科手术量增长至26.4万例,增长率为23.36%;普通外科手术量增长至10.1万例,增长率为48.53%,近年来,普通外科手术量增长 率高于泌尿外科手术量增速,未来增长潜力可观。

3.4. 商业模式持续创新,优化销售和客户支持

采用本地直销与海外分销渠道,形成以美国为中心向海外渗透的全球化布局。直觉外科分区域采用不同销售渠道,通过直销机构向美国、欧洲、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提供产品;而在全球其他市场,通过分销商提供达芬奇产品。2002-2021年间,直觉外科的全球布局以美国市场为销售中心,美国本土的营业收入占比均在 70%左 右,并且逐渐向欧洲、亚洲地区辐射渗透,美国境外地区营业收入占比从18%增长至31%,美国境外的不断拓展有望为营业收入提供新一轮的增长动力。2019年1月,直觉外科与复星医药成立直观复星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直观复星作为直觉外科代理商,负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大陆的独家经销。

仪器与配件收入占比过半,成为营收第一增长动力。直觉外科业务板块分为仪器与配件收入、系统收入和服务收入。达芬奇系统单价通常在50万美元到250万美元之间;每例外科手术可获取600至3500美元的仪器和配 件收入;系统出售或租赁时签订服务合同,年费在80,000美元至190000美元之间。从增长速度来看:2010-2021年间,仪器及配件收入从5.29亿元增长至31亿元,复合增长率17.44%;系统收入从 6.6 亿元增长至16.9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8.9%;服务收入从2.24亿元增长至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67%,仪器与配件板块收入增速快于另外两大业务板块。从占比来看:仪器与配件业务收入占比在50%以上,并呈现持续小幅增长趋势,由此可见,仪器与配件收入是直觉外科营收的第一增长动力。

系统销售与系统租赁相结合,新型合同助力系统灵活销售。系统租赁包括销售型租赁、经营型租赁和基于使用安排的租赁。从合同方式来看:直接销售和销售型租赁均出让系统所有权,区别在于直接销售为交易时点全款支付交易,销售型租赁为分期付款;经营型租赁和基于使用安排租赁承租方拥有系统使用权而非所有权,两者 区别在于经营型租赁按期付款,且在租赁期结束时有权收购系统,基于使用安排的租赁按系统使用次数收费。从收入确认方式来看:直接销售和销售型租赁在交易时点确认收入,经营型租赁和基于使用的租赁在租赁期内以直线方式确认收入。系统 租赁为客户提供购买系统的灵活性。

租赁形式的系统投放增速可观,持续拓展释放市场需求。从投放量增速来看:2015-2021年间,租赁形式的每年系统投放量从41台增长至668台,复合增长率高达49%;直接销售形式的每年系统投放量从 390 台增长至679台,复合增长率为8.24%,租赁形式的系统投放增速远高于直接销售形式。从占比来看:同期,系统销售占比从2015年的87.2%下降至2021年的50.41%,系统租赁占比从2015年的12.8%增长至 2021 年的 49.59%,因此,系统租赁成为市场系统投放的重要方式,新型系统租赁合同有助于为客户提供系统使用的灵活性,提高达芬奇系统投放量,释放市场需求, 为达芬奇销售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经营型租赁为系统租赁的主要形式,经营租赁收入增长速度整体快于销售租赁收入。2021年系统量中,系统销售占比 50.41%,经营型租赁(含基于使用安排的租赁)占比38.38%,远高于销售型租赁占比11.21%,因此未来 经营型租赁将是系统租赁的主要形式,同时根据2021年系统销售增长率34.72%和经营租赁系统投放增长率63.09%来看,经营租赁有望替代系统销售成为第一大销售方式。2018-2021年间,销售租赁收入从0.69亿元增长至2.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3.63%,经营租赁收入从0.51亿元增长至2.7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52.6%,因此经营租赁收入增长速度高于销售租赁收 入增长速度。

产品毛利率整体略高于服务毛利率,产品毛利润为直觉外科毛利润提供主要增长动力。从产品和服务毛利率来看:2014-2021 年间,产品毛利率稳定在70%左右,服务毛利率稳定在66%左右,因此产品毛利率略高于服务毛利率。从产品、服务毛利润数额和增长率来看:2014-2021年间,产品和服务毛利润整体变化稳定且趋势一致。2021年产品毛利润增长38%至33亿元,较高的产品毛利主要由于较高的产品收入和较高的产品毛利率推动;2021 年服务毛利润增长 38%至6.29亿元,服务毛利润的上升反映了达芬奇外科系统装机量增加进而推动的服务收入。从产品和服务毛利 润占比来看:2014-2021 年间,产品毛利润占比从80.12%增长至84.03%,服务毛利润占比从19.88%下降至15.97%,由此来看,产品毛利润占比呈现小幅增长趋势, 产品毛利润是推动直觉外科毛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

4.重点公司分析

4.1. 微创机器人:五大“黄金赛道”业务全覆盖,国产手术机器人先驱者

产品覆盖五大“黄金赛道”,多款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微创机器人是目前全球唯一 一家业务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五大“黄金赛道”的手术机器人公司,产品组合包括3款已获NMPA批准的产品及7款处于不同研发、临 床、注册阶段的候选产品,其中,蜻蜓眼DF Vision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图迈腔镜 手术机器人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分别于2021年6月、2022年1 月及4月获得NMPA批准。核心产品图作为唯一 一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并上市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也是国产首个全面覆盖胸腔、腹腔、盆腔领域临床应用重要复杂术式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我国在腔镜手术机器人这一核心领域的前所未有的突破。微创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最为领先的公司,完备的产品布局有助于其在庞大、快速增长 及低渗透率的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中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实现进口替代。

商业化舆图已成,期待放量。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15万元,此为公司的首次获利,主要来自旗舰产品之一蜻蜓眼DF Vision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获批后的推广和销售。2021年销售费用达0.79亿元,同比增长2840.5%, 物业厂房及设备达3.61亿元,较2020年同期扩大8倍,存货增加至1.1亿元,公司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2022年图迈和鸿鹄批准上市,商业化进程迈入新的阶段,预计将拉动营收进一步增长。由于蜻蜓眼与图迈的手术应用和客户群体重合度较大,蜻蜓眼这块“敲门砖”为图迈手术机器人走向市 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望实现快速入院及放量增长。同时,通过降低我国机器人手术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与医疗支出,在未来实现我国机器 人手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届时,微创作为率先实现商业化的国产品牌有望构筑先发优势占据更多市场空间。

4.2. 精锋医疗:深耕腔镜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突围在即

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性临床试验启动,产品组合协同效应显著。公司布局以机器人技术为中心的产品管线,包括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及高端微创手术器械产品,其中,核心产品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及关键产品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SP1000已启动关键性临床试验,且均具备通过绿色通道进行国家药监局有关创新医疗器械的快速审查资格,有望在不久后获批上市。MP1000 及 SP1000 的设备兼容性可带来显著的商业化协同效应,透过共享相同的医生主控台及三维高清影像系统,医生可灵活切换 MP1000 与 SP1000,对于医院而言,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提高了手术室空间利用率,对于公司而言,交叉销售及追加销售的机会大大提升,用户忠诚 度及市场占有率有望增强。

4.3. 天智航:营收与产品应用量双增,创新驱动骨科手术机器人再突破

营收增长及机器人辅助手术量提升,市场拓展加速。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 14.80%,公司形成了以骨科机器人销售为核心,配套手术耗材、手术工具生产为辅的业务模式,以期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其中,骨科机器人作为主要业务,2021年实现营收1.15亿元,同比增长2.79%,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开展骨科手术量超过1万例,同比增长超过 60%。公司通过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提供全 方位服务,包括打造培训平台培养客户粘性等,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公司第三代骨科机器人产品已在国内 100 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常规临床应用,累计完成超2万例手术,领先优势有望继续保持。

4.4. 威高股份:技术从追赶到超越,5G远程手术触手可及

国内首家获批上市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公司产品组合包括“妙手S”手术机器人、三位腹腔镜、3D 内窥镜摄像系统、微创骨科手术机器人、磁导航手术机器人等设备。2014年至2019年间,威高手术机器人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开展103例临床研究;2019年至2020年,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在中南大学湘雅三 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完成168例临床实验,一路追赶国外先进技术。2021年10月,威高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式通过 NMPA 审查,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的腔镜手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降低机器人手术成本及国产手术机器人临床手术大规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威高手术机器人也期望借此机 会实现国产替代,以性价比优势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技术优势突出,探索 5G 远程手术的“中国模式”。威高手术机器人系统有三点突出的技术优势:一是运用了微创手术器械多自由度丝传动解耦设计技术,更有利于精度保持;二是实现了从操作手的可重构布局原理与实现技术,使机器人的“胳膊”更轻,更适应手术的需要;三是运用系统异体同构控制模型构建技术,解决了立体视 觉环境下手-眼-器械运动的一致性,有效解决临床的痛点和难点,适应中国市场。凭借技术优势,威高手术机器人成为世界上首台完成5G远程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机器人,目前为止共成功开展了 50 多例手术,也是完成 5G 远程手术样本量最多的手术机器人。未来借助威高手术机器人开展的5G远程手术有望拓展至全国范围,在使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拉动产品放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