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周报中刊发了《现场纪要: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中国重庆市,2022年9月16日》,文内公布了相关病例的流调详情。
感染者回国前已出现相关症状
流调结果公布:
1名29岁的中国籍销售人员于9月2日至8日到访德国。
9月2日在柏林发生男男性行为,随后前往西班牙。
9月14日返回重庆,该男子曾出现喉咙干燥发痒的症状。
9月9日发烧,右脚踝出现红色皮疹和脓疱。
9月11日,他前往一家私人诊所,服用消炎药。
9月14日回国后,他被隔离在重庆新冠肺炎隔离点,其间,他自述出现猴痘的临床表现,随后被重庆市疾控中心判断为猴痘疑似病例。
经过检测,上述病例中的猴痘病毒 (China-CQ202209)属于西非系B.1支,与6月21日采集的德国病毒高度同源。通过这些结果可以确认,该男子是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
文中还写道,目前,在中非和西非以外的多个非流行国家发现了许多猴痘病例,并且频繁发生人传人。特别是在男男性行为者中,出现了类似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新临床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已于7月23日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猴痘会在我国大规模传播吗?吴尊友最新研判
重庆报告输入性猴痘病例后,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文介绍了疫情走势。
欧美报告猴痘病例数最多的几个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巴西等,在今年5月相继报告本国“首例”猴痘病例后,都出现了后续的病例数不断增加,继而快速上升的流行形势。中国大陆是否会出现类似于欧美国家当初的猴痘疫情发展趋势呢?
中国大陆出现这种疫情现象的可能极小!
首先,欧美国家报告的“首例”猴痘病例,病人没有近期去过猴痘传统流行区的旅行历史。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报告的“首例”猴痘病例,应该是在当地感染的,他们并非当地的“首例”猴痘病例,疫情已经在当地隐匿流行了一段时间。而中国大陆报告的“首例”病例,由境外入境,在新冠防控隔离观察期间发现,有明确的从猴痘疫情国家或地区旅行的历史,非本地传播感染。
其次,中国大陆尚无本地传播的猴痘感染者,疫情主要由境外输入,新冠防控的“外防输入”措施,在阻止猴痘输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世界卫生组织把全球的猴痘疫情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全球总体定级为中等风险,其中,欧洲和美洲两个区域为高风险,非洲和东地中海及东南亚三个区域为中等风险,中国大陆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域属于低风险。随着美洲和欧洲两个高风险区域的猴痘疫情下降,给中国大陆外防输入减轻了压力。
尽管近期中国大陆不会发生猴痘流行,但出现零星病例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自5月上旬以来,一些非历史流行国家和地区均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大多数有旅行史的确诊病例曾到访的是欧洲和北美,而非猴痘流行的西非、中非。世界卫生组织称,这是猴痘病毒被发现以来,首次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非历史流行国家地区和历史流行国家同时报告许多猴痘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截至9月5日,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
猴痘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之一(其余3种为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猴痘病毒有西非和刚果盆地两个分支,其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5月以来,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例样本,测序分析结果为西非分支。
关于猴痘,这些问题必须了解
1、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已有2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发现多例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传播。
2.猴痘的临床表现
猴痘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3、猴痘病毒如何传播?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人体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4、最近刚刚回国/即将出国应该注意什么?
归国人员和即将回国人员:目前,我国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由于猴痘潜伏期为5-21天,归国人员在入境21天内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应主动联系当地医疗及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报告医务人员或者前往正规医院及早就医,主动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正在疫情国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疑似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近期计划出国人员: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疑似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