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是自身细胞在内外部环境共同刺激下,于增殖过程中出现基因突变的异类。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少量癌细胞,但这些癌细胞会及时被免疫系统清除。
一旦刺激因素过多导致癌细胞产生量过多,亦或是免疫系统功能减弱,这些癌细胞的数量便会超过免疫系统清除的速度,逐渐形成气候作奸犯科。这便是癌症的微观本质。
预防癌症的科学之道,也在于如何维持免疫系统占据优势的过程之中。下面,“问上医”便为您详细介绍科学防癌的4大原则。
基因突变赋予癌细胞多种超能力
在了解这些原则之前,我们先得了解下为何癌细胞如此厉害。与正常细胞相比,基因突变赋予癌细胞以下“超能力”:
(1)生长信号可自给自足
人体细胞想要生长增殖,必须接到指令才行。就像军队令行禁止一样。生物学上将这些指令称为信号分子,它们多是外源的,即由其他细胞产生。一旦靶细胞的指令接收器(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便可开启生长、分化状态。span>
但癌细胞却可以摆脱这种限制。首先,突变的癌细胞可自行合成生长信号;其次,癌细胞还会大量表达信号接收器,即便低浓度的信号也能进入生长分化状态。此外癌细胞还会改造它周围的一些正常细胞成为生长信号的生产工厂供其使用。
(2)抵抗细胞生长抑制信号
体内除了有生长信号,还存在生长抑制信号。以便实现细胞生长、凋亡的动态平衡。癌细胞想要不断地生长分化,必须逃避这些细胞生长抑制信号的监控。
基因突变赋予癌细胞特殊能力,可使得这些细胞生长抑制信号失去活性,从而“无视”抑制信号。
(3)抵抗细胞死亡
逃避细胞凋亡几乎是所有类型的癌细胞都具有的能力。负责细胞凋亡的信号分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负责及时侦测外部环境,启动凋亡信号。如p53蛋白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另一类则负责执行细胞凋亡。
癌细胞大多可使p53蛋白失活,从而逃避细胞凋亡。
(4)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
大多数正常细胞仅有60次左右的分裂能力。这与染色体末端的一段包含数千个碱基序列的端粒有关。每经一个分裂周期,端粒就会减少50~100个碱基。一旦短到无法再保护染色体的末端,就会触发细胞衰老死亡。
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类型的癌细胞都有维持端粒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过量表达可维持端粒长度的端粒酶而实现。
(5)持续的血管生成
血管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粮道”。在正常情况下,在组织形成过程中,血管生成是受到精细调控的。促进和抑制血管生成的信号分子通常处于“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
癌细胞可打破这种平衡状态促进血管生成,打造专属“粮道”。科学家们在许多类型的肿瘤当中发现,一些促进血管形成的信号分子如VEGF何FGF的表达水平都远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对照,而一些起抑制作用的信号分子的表达则下降。
(6)组织浸润和转移
人体正常细胞的大多数需要粘附在特定的胞外基质上才能存活并正常行使功能。一旦脱离细胞的胞外基质则会发生细胞凋亡。将这些细胞粘附在胞外基质或互相粘附在一起的分子成为细胞粘附分子。
基因突变的癌细胞常会导致这些粘附分子失活,进而容易脱离并转移到其他部位。这是癌细胞扩散的本质原因。span>
(7)免疫逃逸
体内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就好比是巡警,随时会识别并消灭包括癌细胞在内的异己。
狡猾的癌细胞可通过以下途径逃避上述细胞的监视,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分泌活性抑制因子,减弱这些免疫细胞的活性;
有道更多免疫抑制性细胞围绕在其周围;
隐藏自身的异质性抗原。
癌症的本质:癌细胞生成速度超过免疫清除速度
凡事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单个癌细胞想要变成危害健康的肿瘤,其产生速度必须超过免疫系统的清楚速度。长期接触致癌风险因素,衰老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会使癌细胞数量占优,形成早期癌症。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在基因突变赋予癌细胞上述超能力的背景下,癌细胞的增殖速度、对身体破坏的程度会越来越严重,直至患者死亡。
预防癌症的四大原则
(1)远离致癌风险
会破坏DNA结构的因素均可导致基因突变,增加癌细胞产生几率,加快癌细胞的产生速度。这些因素包括:
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烫伤等。
化学因素。如亚硝胺、碱基类似物、酒精、黄曲霉素、槟榔碱、氡、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砷等等。
生物因素。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常会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从而改变宿主DNA。例如长期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都有可能最终导致肝癌。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病毒,可能最终得胃癌。感染HPV病毒可能最终得宫颈癌。
身体自身因素。如肥胖等。
远离上述致癌风险,是预防癌症的第一要务。
(2)提升免疫力
合理膳食、良好睡眠、坚持运动、保持好心情等措施可以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及免疫系统配合的效率,即人们常说的提高免疫力。免疫力提升后,即便体内有癌细胞,也能够快速清除,从而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此外,注射疫苗可使免疫系统提前具备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也是另一种提升免疫力的捷径。
(3)补充抗癌物质
除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可清除癌细胞外,额外补充可直接抑制癌细胞活性的物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症。
例如心血管病患者常服用的阿司匹林,糖尿病患者常服用的二甲双胍,都具备一定的抗癌效果。
(4)筛查早期癌变
上述措施能够减少患癌的几率,但依然不能百分百杜绝癌症发生。此外,很多人即便知道上述措施能够防癌,认识度也不一定够深入,或者没有毅力坚持。这就意味着,在恰当时间筛查是否存在癌症很有必要。
不同癌种、不同生活习惯的人有不同的筛查时机、方法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