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各国的新冠特效药
各国的新冠特效药
2021年11月15日 来源:央视新闻、北京晚报、36kr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始终在与时间赛跑。那么,各国新冠特效药研发究竟到了哪一步?距离我们用上特效药还有多远呢?

我国,新冠特效药有了“时间表” 有望年底前获批附条件上市

最新消息显示,我国新冠特效药终于有了“时间表”,其中一款抗体组合药物最快有望于年底前获批附条件上市。

(一)我国新冠特效药研发到了哪一步?

据介绍,我国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任务早在2020年1月21日由科技部部署应急研发专项布局开展。2020年2月16日设立由科技部、卫生健康委、工信部、发改委、药监局、中医药局等部门组成的科研攻关组药物研发专班,全力推进有效药物和治疗技术研发工作。目前,多种由我国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冠肺炎有效药物已经用于临床救治中。

(二)目前有哪些候选“种子药”?

据统计,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特效药已有六种。其中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华创联合研发筛选出的两种有效中和抗体药物BRII-196和BRII-198,已参与到我国700余例患者的救治当中。

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从恢复期患者血液分离得到的几百个抗体中,筛选到2株活性最高、互补性超强的抗体。在国内外开展的临床试验中,该抗体药物展示了降低重症和死亡率78%的优异效果。

同时,由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与丹序生物联合开发的中和抗体DXP604,在患者无其他药物可用的情况下,作为“同情用药”在北京地坛医院使用,用药后部分病人已经康复出院。在国际上,开拓药业在研的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普克鲁胺”已经获得巴拉圭的紧急使用授权,其前期在巴西开展的三项临床试验初步表明,普克鲁胺能够将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78%。

(三)特效药如何对抗病毒?

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的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展开,我国在这些技术路线上均有部署。

(四)哪种药进展最快?

相关资料显示,抗体药物方面,目前进展最快的是BRII-196和BRII-198两种中和抗体药物。在我国,研发团队已于10月9日向国家药监局滚动提交附条件上市申报材料,有望12月底前获得批准附条件上市。

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当我们身体里产生了很多的抗体,但不是所有抗体都具备抗病毒的功效。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挑出最强、最好的抗病毒抗体,作为抗体药物救治病人。

(五)独家专访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

一是我国自去年12月份开始接种新冠疫苗,截至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疫苗已超过23.8亿剂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新冠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时,回应了关于疫苗接种的一些热点问题。

目前,我国在研发、生产、分配和使用均取得显著成绩,为全球新冠疫情防控作出中国贡献。截至目前,我国在全球供应的新冠疫苗累计已经超过40亿剂次,其中在国内累计使用超过23.8亿剂次,向国外供应累计超过17亿剂次。

目前我们已经有13款新冠疫苗进入了临床三期,有四款疫苗已经获批附条件上市,有三款疫苗获批紧急使用,始终处于全球的第一方阵。为WHO设定的争取今年年底达到全球疫苗接种的目标,和明年年中达到全球疫苗接种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截至目前,中国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充分证明。历史上控制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等疾病的经验证明,接种疫苗才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终极武器。

郑忠伟介绍,目前国内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就是德尔塔株,我国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全力推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新冠疫苗应接尽接。老年人的接种率是相对偏低的,而老人感染新冠的风险是远远高于年轻人的。

目前全球累计因新冠死亡已经超过500万例,平均年龄大概在70岁左右,而我们按照近期看到的一些数据统计也看到,65岁以上的老人,75岁以上的老人,85岁以上的老人,相较于年轻人来讲,他的重症的风险是5倍、7倍、9倍,他死亡的风险是90倍、220倍、570倍。老年人除了有免疫接种疫苗或过敏的情况,或者是属于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其他都是可以接种的。

虽然目前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是世界领先的,但老年人的接种率仍需要大幅提高,真正做到大幅度降低人群的重症率和死亡率。

目前,国药中生北京所、国药中生武汉所和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新冠灭活疫苗,已经用于3—17岁人群的疫苗接种。此外,北京科兴中维在国外启动了6月龄—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Ⅲ期临床研究,正在收集相关数据。中国疫苗企业加强新冠病毒疫苗产能建设,新冠疫苗生产开启“加速”模式。

国药集团加大新冠疫苗产能建设,作为全球唯一拥有3个P3实验室和6个高等级生物安全P3工厂的疫苗生产企业,我们全面加强产品提升和产能提升。目前,国药疫苗已向国内外生产供应近25亿剂次,年产能超过70亿剂次。我们疫苗产能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第三针加强针的接种需求。

二是在完成疫苗接种6个月后,适时开展加强针接种。

郑忠伟介绍,要达到更好的免疫效果,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在完成疫苗接种6个月后,适时开展加强针接种。

通过我们持续跟踪的研究,我们发现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以后到一定的时间,目前看大概就是半年左右,无论是哪种疫苗,就现在我们在市面上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用的疫苗,都一致出现了抗体水平的下降,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保护率也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因此加强免疫是必须的。

经过论证,按照原定免疫程序接种完成灭活疫苗或腺病毒载体疫苗6个月后,用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表明,灭活疫苗第三剂加强免疫后,不仅抗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抗体谱也更广了,对各种变异株的防控能力更强。原疫苗加强免疫6个月后抗体水平也有下降,但依然高于两剂或一剂接种后的峰值,这提示着疫苗保护效果可能大幅度提高。针对不同技术路线进行加强免疫的问题,郑忠伟表示,目前也已经获得了一些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加强接种包括了同技术路线和不同技术路线,大家习惯就把不同技术路线叫作“序贯”免疫,“序贯”的加强抗体水平会有更多提高。同技术路线和不同技术路线的加强接种,都能够大幅度提高抗体水平。同技术路线的加强相对来讲,安全(性)更好。不同技术路线的加强,我们目前也做了一系列的跟踪研究,看来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三是下一步将推出最优加强免疫组合。

郑忠伟表示,无论是同技术路线的还是不同技术路线的加强接种,始终要遵循安全有效的科学原则。

通过同技术路线和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加强接种,我们相信对新冠病毒不管是目前存在的各类变异病毒,在预防感染、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都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下一步我们将推出最优的加强免疫的组合,来为我们的加强免疫提供帮助。我想大家应该会很快看到这样的一个结果。

加快提升老年人的接种率,实时开展同技术路线或者不同技术路线的加强免疫接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降低新冠病毒带来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可能对我们国家新冠疫情防控策略的调整赢得主动、赢得时间。

日本,首款新冠预防药物将获批!可以不用打疫苗了?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抗体鸡尾酒疗法”使用的治疗药物“RONAPREVE”,可用于新冠轻症及中等症状病例的治疗,当地时间4日,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专门部门同意扩大其适用范围,由治疗药扩大至密切接触者的预防药。这是日本首款新冠预防药物。

报道称,近期,日本将正式作为特例批准“抗体鸡尾酒疗法”使用的治疗药物“RONAPREVE”,可用于新冠密接者的预防药物。

由于该药物的预防效果不如疫苗,日本厚生劳动省认为,该药并非可以代替疫苗,使用对象仅限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人。

第一,与新冠确诊病例同住的密切接触者或无症状感染者;第二,有新冠重症化风险的人;第三,未接种过新冠疫苗或被认为接种效果不充分的人。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新冠预防药物“RONAPREVE”使用对象仅限满足特定条件的人。图片来源:日本共同社报道截图。

除以往的点滴给药外,该药物还允许用注射器进行皮下给药。注射器皮下给药的方式,扩大了难以用点滴给药的人的选项,但因必须注射4处,因此,可能对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

据报道,国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以出现新冠确诊的家庭为对象,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的发病风险,在用药后减少了81%。此外,对于确诊感染新冠的无症状患者,用药后发病风险降低了31%。

报道指出,“RONAPREVE”是混合了两种抗体医药品的药剂,由欧美两家公司开发。因有望预防重症化,7月厚劳省作为特例批准。

最初使用对象是存在重症化风险的住院患者,后来范围扩大到住院疗养及门诊患者等。

美国,首个新冠口服特效药将在英国上市,能否搅动“抗疫”市场格局?

11月4日,美国医药企业默沙东/Ridgeback宣布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监管局(MHRA)已在英国批准莫努匹韦(molnupiravir)上市,用于治疗重症和住院风险较高的轻至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

Molnupiravir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成人轻度至中度COVID-19的口服抗病毒药物,这些患者经SARS-CoV-2诊断测试呈阳性且至少存在一个发展为严重疾病的风险因素。

据悉,Molnupiravir最初是针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药物,研究发现其对SARS、MERS等冠状病毒有效,后转化成为新冠特效药。

目前,Molnupiravir由默沙东和Ridgeback公司共同开发,Ridgeback从默沙东获得了首付款,未来还将基于临床开发和注册进展获得里程金。两家公司未来将平分药物销售后的利润。

今年6月9日,默沙东曾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一项采购协议,一旦获得FDA的紧急使用授权(EUA)或者正式批准,将向美国政府提供170万疗程(约12亿美元)的molnupiravir药物。由此估算,molnupiravir平均每疗程约706美元。

在上周举办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默沙东预计,如果在今年12月顺利获得EUA,molnupiravir将在2022年获得50亿-70亿美元销售额。默沙东及Ridgeback还表示,他们已经与联合国成一项治疗许可协议,允许105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共享该药。

(一)首个获批的“抗新冠”口服药,这款药的意义何在?它是全球首个获批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

据悉,口服药可用于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减少病毒/感染潜在传播,对免疫应答缺乏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口服药物比抗体药物给药更加便捷、可及性强、产能限制更小、社会成本更低。

具体来说,针对小分子药物能够进入细胞内部,对病毒复制和入胞过程起到抑制作用,这是生物药物无可比拟的;此外,可口服的小分子药物存储和运输方便,给药方式友好,对医疗环境的要求低。

作为口服的小分子药物,Molnupiravir的结构式并不复杂,且是核苷类似物 N4-羟基胞苷(NHC)的口服前体药物,合成难度较低。相较之下,抗体药物的生产则需要依赖生物制药方法生成,耗时耗材。

上述优势均将使Molnupiravir在新冠这种全球大流行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治疗意义。

在此之前,在小分子药物领域,已有两款药获批上市或获批紧急使用,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分别为吉利德的瑞德西韦(注射液)、礼来制药的巴瑞替尼(片剂)。

其中,瑞德西韦已于2020年10年在美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体重至少达到40公斤且需住院的新冠患者;巴瑞替尼则在2021年7月获FDA紧急使用授权,可单药治疗新冠住院患者。不过,二者均属于“老药新用”,疗效存在争议。

此次Molnupiravir的获批主要基于III期MOVe-OUT研究的数据:molnupiravir治疗组的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了50%,而且在29天内未见患者死亡报告,安慰剂对照组报告8例患者死亡。

究其原理,中信建投研报显示,Molnupiravir是一种核苷类药物,血浆酯酶代谢物通过干扰RNA的合成而起作用 ,其代谢物造成病毒基因合成的高突变率,最终导致病毒死亡。由于RNA聚合酶在RNA病毒中结构相对保守,而该药物正是作用在RNA聚合酶,因此可对多种变异株有效。

但也有专家在接受DeepTech深科技采访时指出,molnupiravir 这样的小分子口服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狭窄的给药窗口,即越早使用越有效,到后面则效果不佳;其次,对重症患者的作用不大——默沙东试验结果表明,“在患病早期服用 molnupiravir 才能产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小分子药物还存在耐药性,一般需要联用才能保持疗效。

(二)新的抗疫组合拳

其实,除了小分子口服药物,新冠特效药还有大分子药——中和抗体。

当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多种抗体。但只有部分抗体能够迅速识别病原微生物,与其表面的抗原结合,阻止该病原微生物结合靶细胞表面的受体侵入细胞,以保护人体不被感染。这个过程为中和作用,发挥作用的抗体则称为中和抗体。

简言之,不像小分子药可阻断病毒增殖,中和抗体药物则是向人体注射抗体,阻断病毒与人体结合,实现疗效;疫苗则是以可称为“假病毒”的抗原来诱生人体产生抗体。

中和抗体由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血清中分离获得,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包裹其侵入细胞的功能区域,阻碍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过程。由于具有研发快、特异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疗效确切性强的特点,中和抗体可快速应对突发的大规模流行感染。

在新冠病毒中和抗体领域,诸多药企也有布局。其中走得比较靠前的是再生元/罗氏、礼来制药/君实生物的双抗疗法,它们均已获得美国紧急使用授权,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新冠肺炎患者。

而相比小分子口服药,中和抗体药物有一个优势——不仅可以用于治疗,也可以用于预防。再生元、礼来制药的双抗疗法即获批用于“特定人群的暴露后预防”。

其中,特定人群代指两种:其一,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群,二是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突破性感染的人群,他们可能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要预防其发展成重症。因此,中和抗体药物又可视作疫苗的补充。

不过,中和抗体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缺点:

首先,中和抗体只能保证短期预防,需要每1个月或每2个月打一针;

其次,病毒变异或导致疗效降低。不同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靶向不同的表位,应对不同的变异病毒效果存在差异;

最后,成本高昂。中和抗体药物中含有的蛋白量较高,产能受到限制,因此成本和价格也相对较高。今年年初,美国政府宣布将以约26.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125万剂再生元的新冠中和抗体,平均每剂价格超过2000美元,约是Molnupiravir每疗程价格(706美元)的三倍。

综合来看,小分子口服药和中和抗体各有优劣,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且针对的受众有别,还能针对疫苗的“极限”效果予以补充。未来,疫苗、小分子口服药、中和抗体药物三者将构成抗击新冠病毒的组合拳。

(三)重构“新冠”相关市场格局?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Molnupiravir的“刺激”之下,不少企业随即公布了其新冠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尽量让自己“不落下风”,譬如:

君实生物就在上月初宣布,与旺山旺水生物医药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承担口服核苷类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VV116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开拓药业也公告称,普克鲁胺治疗住院新冠患者的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已在美国的临床中心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

腾盛博药于10月10日披露,在BRII-196/BRII-198联合疗法的ACTIV-2三期临床研究取得积极数据基础上,向FDA递交了新冠中和抗体BRII-196/BRII-198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另外还有绿叶制药的LY–CovMab、复宏汉霖的HLX70、济民可信的JMB2002、神州细胞的SCTA01尚在早期临床阶段。

然而,其中以新冠中和抗体主导的药企,像开拓药业、腾盛博药等股价今日都应声下跌;新冠疫苗概念股中国生物制药、沃森生物、智飞生物亦是如此,均受到了Molnupiravir获批消息的冲击。不过,这并不能指向各自的市场表现,未来市场格局难下定论。

如前文所言,疫苗、特效药能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作用:第一个阶段是预防,主要依赖自身防护和疫苗;第二个阶段暴露预防,依靠部分中和抗体;第三个阶段是确诊后治疗,以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物的治疗为主。

在新冠疫苗方面,即便疫苗已实现大范围接种,但加强针的落地也意味着新冠疫苗的供需拐点或尚未达到,新冠疫苗还将是各疫苗公司重要的业绩支柱。

国信证券研报此前测算,按照现阶段疫苗提供的免疫保护仅能维持6个月到1年左右的情况,要满足全球人口达成初步群体免疫,再加上每8~10个月对全球80%以上人口进行加强免疫的条件,预计在2022年底新冠疫苗可达到供需平衡,之后每年约需要80亿剂稳定加强免疫需求。

在新冠特效药方面,瑞德西韦2020年H2实现销售收入28.11亿美元,2021年H1实现销售收入22.85亿美元,足见市场对于新冠药物仍然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未来新冠特效药还将享受一定的市场红利。

简言之,未来不论是疫苗,还是中和抗体药,亦或是小分子药,市场需求均将持续一段时间。